業內分析

  糧價下跌 原因幾何

  產量、進口和庫存“三量齊增

  業界分析人士表示,從全球大環境來看,國際糧食價格已經重新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低點,小麥、玉米、大豆的價格均從危機后反彈的高點下滑超過50%。

  新興國家經濟減速造成對糧食需求減少,同時石油價格下跌也降低了生產成本,最終導致國際糧價下跌。對于已經高度國際化的中國來講,國際糧價下跌,自然難以置身事外。從國內因素來看,高庫存積壓被視為導致本輪糧價下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十一連增”,年產量穩定維持在1.2萬億斤以上;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進口數量不斷攀升,去年全年全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兩方面導致糧食庫存量不斷增長,玉米等糧食品種積壓嚴重,庫存壓力凸顯。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糧食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這種怪現象日積月累,必然會帶來價格下跌。

  補貼“扭曲”了糧食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從2012年起,我國國內糧價開始逐漸高于國際市場。顯然,在國際糧價下跌的大背景下,此前存在的價差導致國內糧價下跌更快、更猛。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價差,除了我國生產成本較高、生產效率較低外,安邦咨詢分析師表示,不合理的補貼政策和托市政策等機制性原因,也導致了糧價下跌。據了解,我國從2004年起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糧食價格由市場形成。

  糧食價格放開后,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2004年、2006年起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即“托市價格”)。2008年以來,國家已經連續7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從實際執行看,托市收購政策雖然保護了農民利益,但需要支付補貼,這種變相價格補貼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糧食銷售市場價格,扭曲了市場決定價格。在這種價格扭曲下,一是補貼成本高,大量國家財政補貼進入了收購企業和儲備環節,農民直接受益不多。其次,抬高了中下游糧食產業的加工成本,無法通過市場化方式去優化資源配置,整個中下游產業受到拖累,直接阻塞了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暢通,影響農業產業的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