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顯亭
這是最無助的守望。父親呆呆地坐在黃河岸邊,無奈,無助,又悲傷。當孩子被河水吞噬,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最后除了無助地等待,似乎不知道還能再做些什么。
這是最讓人心痛的搜救。一方面,心里總是存著一絲希望,祈禱上蒼能有奇跡發生;另一方面,越來越清晰的結果,硬生生地把最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花朵般的生命驟然終止,心存的那縷希望戛然而止……這樣的結果,讓人的眼睛發澀,讓人的心口流血。
悲傷著你們的悲傷,痛苦著你們的痛苦——失去了孩子的那些家庭和那些孩子的親人。
前天和昨天,短短兩天,有6條生命消失在黃河的漩渦中,最小的尚不滿十歲,都是鮮花一般的年齡,都憧憬著更好的未來,都寄托著家庭的希望……現在,親人的傷痛,搜救者的失落,社會的惋惜,構成了最沉重的暑期篇章。除了共同的悲傷,我們要真正反思溺水事件的沉痛教訓,我們希望花朵般的年齡不要受到傷害,作為希望和未來,他們應該絢爛和熱烈,而不要歸于冰冷與沉寂。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房屋街道等顯性建設,要有新的文化與生存內涵的回歸與重塑。鄉愁是一份牽掛——要關注那些生活在農村孩子的內心世界。除了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和頻次,我們還需要切實轉變工作思路,親人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各行其道,重新梳理,重新定位。
暑假里,城里的孩子有各種去處,鄉下孩子常常處于“放羊”的狀態,于是他們常常“結伴”,到最容易到達、最能找尋快樂的地方,這里有天性使然,也是沒處可去的無奈選擇。如何讓孩子的假期豐富起來,如何讓他們有秩序、有內容地度過假期生活,比如建立學習小組、實踐小組、興趣小組……幫著孩子們找事情干,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攜手創新思路。
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上有許多好想法、好做法,對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工作來說,同樣應該如此。這個“任務”不是哪一個方面所能完成的,需要集中智慧破題,研究農村問題的專家學者,也有必要把農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教育問題當作重要課題來做。暑期安全教育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互聯網+”的時代到來了,若繼續停留在放假時發一張安全提醒完事的“時代”,我們對孩子們無法交代,也有負于時代的變遷。
中國社會所講求的秩序,之于最基本的單位——家庭來說,很多時候是一種和睦和有序,每個人都會因此獲得一份尊嚴和生活下去的快樂與勇氣。為此,我們需要共同的努力,不遺忘一個角落,不冷待一顆心靈。
我們要真正反思溺水事件的沉痛教訓,我們希望花朵般的年齡不要受到傷害,作為希望和未來,他們應該絢爛和熱烈,而不要歸于冰冷與沉寂。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房屋街道等顯性建設,要有新的文化與生存內涵的回歸與重塑。鄉愁是一份牽掛——要關注那些生活在農村孩子的內心世界。除了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和頻次,我們還需要切實轉變工作思路,親人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國家、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各行其道,重新梳理,重新定位。
暑假里,城里的孩子有各種去處,鄉下孩子常常處于“放羊”的狀態,于是他們常常“結伴”,到最容易到達、最能找尋快樂的地方,這里有天性使然,也是沒處可去的無奈選擇。如何讓孩子的假期豐富起來,如何讓他們有秩序、有內容地度過假期生活,比如建立學習小組、實踐小組、興趣小組……幫著孩子們找事情干,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攜手創新思路。
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上有許多好想法、好做法,對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工作來說,同樣應該如此。這個“任務”不是哪一個方面所能完成的,需要集中智慧破題,研究農村問題的專家學者,也有必要把農村孩子的暑期生活教育問題當作重要課題來做。暑期安全教育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互聯網+”的時代到來了,若繼續停留在放假時發一張安全提醒完事的“時代”,我們對孩子們無法交代,也有負于時代的變遷。
中國社會所講求的秩序,之于最基本的單位——家庭來說,很多時候是一種和睦和有序,每個人都會因此獲得一份尊嚴和生活下去的快樂與勇氣。為此,我們需要共同的努力,不遺忘一個角落,不冷待一顆心靈。(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