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革命紀念館展示的戰時群眾用小車給解放軍送物資的場景臨沂革命紀念館展示的戰時群眾用小車給解放軍送物資的場景
1939年1月1日,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沂水縣夏蔚鎮云頭峪村創刊1939年1月1日,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在沂水縣夏蔚鎮云頭峪村創刊
抗戰時期八路軍使用過的武器抗戰時期八路軍使用過的武器

  大眾網訊 7月28日,“崢嶸歲月 紅透齊魯——抗戰看山東”網絡名人行活動來到第二站臨沂。抗戰時期的臨沂,又稱為“山東小延安”,曾是華東戰區八路軍黨政軍指揮中心,也曾長期駐扎過八路軍115師。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留下過戰斗的足跡。沂蒙革命紀念館、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沂蒙紅嫂革命紀念館等代表沂蒙精神的一處處展館,向人們訴說著沂蒙大地的紅色歷史。

  上午10點,崢嶸歲月 紅透齊魯——抗戰看山東”網絡名人行名博大V、媒體記者首先來到位于臨沂市區的沂蒙革命紀念館。紀念館的設計凸顯了沂蒙特色和時代特征,通過圖片、影視資料、實物、雕塑、場景復原、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沂蒙革命戰爭史。“朔風吹寒屋,血衣刺心骨。新嫂取新被,洗拆忙翁故。夕陽西山落,溫暖如新初。一碗雞蛋湯,情深透肺腑。”這是展示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內一首反映沂蒙軍民魚水深情的打油詩。最后一匹布做軍裝,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沂蒙革命紀念館,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