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堵”成了國際談資,限車限購在各地“陰云籠罩”。堵路,堵心,城市治堵,越限越堵。仰仗限車限行,滋生的是一種依賴,也往往錯失一個個治堵良機。當限車限購成為治堵的代名詞,公眾期盼的是管理者能集思廣益,廣開渠道。摒棄一種方法,背后更得做到摒棄一種思維。城市治堵,真心需要“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氣魄。 記者王斌細嚼城市治堵,我們欠缺的卻是思維發散,‘多路治堵’。譬如重新審視城市功能區劃分,道路建設避免拉鏈式施工,倡導多種交通工具的 ‘綠色出行’。面對洪水猛獸,疏堵結合,這是一種智取。
【汽車社會】
“首堵”成國際談資擁堵向小城市蔓延“北京?北京更堵啊。這里是泰國,淡定點。”
2012年年底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不僅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奇跡,也拿“中國式堵車”戲謔了一把。
影片中,乘坐出租車的主角徐朗打算趕往機場,卻被困在曼谷熙攘的車流中。泰國的哥輕蔑的語氣,讓“首堵”一夜之間成為國際談資。首都變“首堵”,早已給北京添加了一個尷尬的“軟實力”。
恰在幾天之前,7月15日,一汽集團公司迎來建廠60周年紀念日,這也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整整走過60年。
與60年前相比,中國汽車工業如今的規模令世界矚目。據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000萬輛。然而規模大并不意味著中國汽車社會的體質強。拋開在汽車工業制造領域自主創新和品牌打造的短板,中國人的汽車生活,尤其是在大城市,儼然陷入一種困局。
當“首堵”成國際談資,當朝夕式堵車演變為全天候堵車,當堵車常態化向二三線城市蔓延,人車生活帶給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卻是恐慌與焦慮。
【“限”字效應】
限車限購“陰云籠罩”帶來的焦慮和恐慌7月10日,有中汽協人士指出,未來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可能會汽車限購。中汽協在表示反對限購政策的時候,理由除了認為限購對于治理堵車效果有限之外,還明確提出,這是地方政府的“懶政”。
一石激起千層浪。拋開中汽協自身的立場和站位,“八城或限購”的放大效應,著實讓公眾揪心一把。“限購這樣的舉措會涉及到各方的利益,而這種決策過程是需要經過充分論證的,有沒有別的替代的方法,各種方法的優劣的得失,作為決策者在決策的時候應當慎重考慮。”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偉東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時,便談到了對限購治堵的看法。在他看來,限購最簡單,也最易遭人詬病。
早在2012年8月,北京市實行小客車限購的第20個月,搖號人數就已突破百萬。在那個月,中簽率僅為1∶52.8,創下當時的歷史新低。據《北京晨報》報道,北京市實行“尾號限行”措施后,部分單位領導干部占用兩輛車以應對限行。2011年8月,北京市監察局在回復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將據此開展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刊文指出,隨著中簽率越來越低,也催生了一些亂象,如全家突擊學車占坑搖號、“虛假訴訟”過戶車牌、駕校出現速成班等,而“租車牌”、“以租代售”則更為普遍。盡管交通部門以及法院均表示,此舉存在很大風險,但仍擋不住一些剛需車主的熱情。
作為一個標本,北京在限車限購方面可為其他城市所借鑒的,恐怕只剩下搖號中簽率熱絡的話題,以及每日不同車號限行帶來的繁瑣和城市運營成本的激增。
【公交“短板”】
漲價風波暴露“一條腿走路”尷尬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號線建成通車,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作為戰備工程,北京地鐵在通車后很長時間內不對公眾開放,市民需憑介紹信參觀和乘坐。
而就在今年7月12日,已擁有17條運營線路的北京地鐵日客運量創下峰值,達到1104.69萬人次。幾乎就在同時,“北京地鐵漲價”的消息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據《北京晚報》報道,公眾推測的依據,源自北京市交通委運輸局宣布6月啟動的一項專項調查。與官方的否認回復相對的,是網民們在微博、論壇中“言之鑿鑿”的爆料:據地鐵內部人士透露,北京地鐵正討論定價,可能取消統一的2元票價,與上海接軌,實行分段計價制。
漲價風波背后,則是巨額財政補貼的不堪重負。據北京當地媒體披露,2013年,北京市財政局安排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補貼財政預算共計178億元。“政府到底還能如此補多久?”成為公眾一個必然的話題。
公共交通如今已成為城市擁堵的分會場,它不分早晚,在地上地下同時上演。談及城市治堵,公眾曾經呼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但諸如北京等許多城市目前公共交通的畸形狀態,暴露出的,卻是“簡單粗暴”的治理理念下,公共交通一條腿走路的尷尬。
【多路治堵】
治堵除了挖潛力更需要廣開渠道“北京公交地鐵漲價風波”之后,交通專家徐康明表示,如果政府要考慮調整,那也是個綜合的措施,是繼續實施“普惠”的票價政策,還是考慮“定向”的補貼。
記者在資料整理的過程中發現,早在2005年,徐康明就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指出,北京限制機動車只是時間問題。他當時說,北京對機動車限制早一點行動,付出的代價就少一點。
八年過后,北京仍屹立于“首堵”之巔雷打不動。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限購限行帶來的并不是交通狀況的明顯改善,以及城市空氣質量的自我休憩。公眾已開始反思,限購限行的慣性思維,是否讓我們的城市錯失了治堵的良機。
反思已開始,另辟蹊徑者慢慢多了起來。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從7月1日起,每天5點至7點成都中心城區公交車可以免費刷卡乘坐,新開行公交線路2個月內乘坐也免費。
據新華社消息,今年7月開始,寧波則啟動“市區1小時免費換乘”計劃,以提升公共交通中轉率和利用率。
就在上周“漲價風波”發酵的當口,北京市公交系統也作出了新的舉動。今年9月起,北京定制公交平臺即將上線。屆時,上班族可到平臺提出自己的出行需求,公交部門將根據這些需求開行“居住區-工作地”一站地的商務班車,保證一人一座,費用雖較目前普通公交貴,但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當限車限購成為治堵的代名詞,公眾期盼的是管理者能集思廣益,廣開渠道。摒棄一種方法,背后更得做到摒棄一種思維。
我們曾經討論如何治理井蓋難題。輿論一致提出,須摒棄“多龍治水”的頑疾———戰線鋪的過長,反而沒了效率。
細嚼城市治堵,我們欠缺的卻是思維發散,“多路治堵”。譬如重新審視城市功能區劃分,道路建設避免拉鏈式施工,倡導多種交通工具的“綠色出行”。面對洪水猛獸,疏堵結合,這是一種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