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及“十四五”規劃的有關情況。記者獲悉,五年來,濟南水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突破。
“十三五”以來,濟南市以“水十條”為抓手,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實現了濟南流域水污染防治體系的構建和優化,水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全市7個國控斷面有6個實現水質類別提升,好III類水體比例達到85.7%;瀛汶河徐家汶斷面氨氮濃度較2015年改善91.7%;牟汶河賀小莊斷面改善73.3%;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改善80.03%,在全省率先實現消除劣V類水體任務目標,圓滿完成省政府2020年最新加嚴目標要求。重點泉群連續17年持續噴涌,以水滋養的幸福濟南不斷涌現新的活力。

五年來,濟南市全面完成66家涉水工業企業關停搬遷,8家小清河流域涉水企業轉型為綠色工廠,累計新擴建污水廠站15處、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2.9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1883.58公里、雨水管渠1967.83公里,市政排水管線總長度達到5428公里,生活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小清河水質實現三連升,徹底告別了劣五類的“黑歷史”,“濟南市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被評為“2019年度山東省生態環保十大事件”之一;央視《新聞聯播》以《好生態激發山東發展新活力》為題,對濟南市開展小清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生態環境顏值和品質做法進行報道;小清河水質改善被評為全國、全省環保督察整改典型示范案例。臥虎山水源地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先后拍攝專題片進行宣傳,國家將臥虎山水庫作為全國飲用水源地整改優化頂層設計的典型參考,省里將其評為“以督促改見成效”典型示范案例,得到國家、省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疫情期間,濟南市在全省率先組織制定疫情防控隔離防護點廢水排放監管工作地方標準,為其他地市提供可供參考借鑒的濟南范本,為全省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