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報》05版刊發《加強師生互動、直面學生問題、注重學生評價,山東大學——打造人見人愛的思政課堂》為題的文章,點贊山東大學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全文如下:

  臺上,正上演精彩的話劇;臺下,觀眾們凝神觀看,不時露出會心的微笑,報以熱烈的掌聲……山東大學的思想政治課堂,既有師生自導自演的微電影,又有針鋒相對的辯論會,學生們可以穿越時空與學術大師交流對話,體驗思想的碰撞。

  近年來,山東大學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廣大思政課教師依靠深厚豐富的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的話語表達,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將原本學生心中枯燥乏味的“低頭課”,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金課堂”。

  積極性,要調動起來

  山東大學思政課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鄭敬斌負責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等課程,很受學生歡迎。

  可鄭敬斌至今還清楚地記得,7年前他博士畢業初登講臺,學生們的“冷場”,著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個女生給我寫了張字條,上面只有兩個字:‘說教’。”鄭敬斌說:“當時的思政課確實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枯燥、生硬、乏味、學生不歡迎、老師沒動力,學生們都覺得這堂課‘內容老掉牙,形式老一套’。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從那時起,我就深刻地意識到,思政課這樣講不行,必須改革創新。”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辦好思政課,必須推動改革創新。近年來,山東大學一直致力于思政課的教學改革,特別是2015年以來,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首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改革更加大刀闊斧、有的放矢。

  “首先,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經過思考與探索,鄭敬斌發現,提高教學實效性,一定要提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教師和學生有效互動,才能打造成功的課堂。于是,唱紅歌、演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出現在思政課堂上。

  同樣做出改變的還有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士海。課堂上,張士海常會即興朗誦經典,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古今中外思想者的魅力。多種形式融通之后,思政課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子,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成長。

  “沒上課前覺得,這種課無非就是臨考試前突擊一下,學分拿到手就可以了,沒想到上課后,我就不斷地被課程吸引,上課特別有參與感。無論是唱紅歌、演情景劇,都能把我們帶入那個年代,歷史事件和思政理論都變得親切起來!”藥學院學生張詩迎說。化學與化工學院學生陳子云也感覺“十分驚喜”,“本以為我這樣的理科生沒法靜下心來去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之類的課。沒想到,我現在特別期待上思政課!特別愛上思政課!”

  思政課,敢碰真問題

  “老師,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我的專業有用嗎?對我們做實驗、做建模有什么幫助呢?”課上,一位工科學生這樣問道。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比如,你做實驗就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這種指導不僅針對理論研究,對你認識世界也大有幫助。”張士海耐心解答。

  直面學生疑問,是山大思政課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只有用扎實的論據、嚴謹的邏輯、周密的準備,才能回答學生的疑問,思政課才上得有價值。”鄭敬斌說。

  鄭敬斌認為:“90后和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如果思政課教學依然只停留在‘教師拿著教材照本宣科,板著面孔滿堂灌’的傳統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提高課堂吸引力、留住學生的心,我們必須直面問題、談論問題,真理越辯越明。”

  討論、辯論甚至是爭論,逐漸成為山大思政課教學的常態,教學從傳統的說教,變成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學生從“旁觀者”真正轉變為“課堂的主人”,上思政課也從“索然無味”變得“意猶未盡”……特別是聚焦學生思想困惑的教學設計,對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學生史藝姝,通過將思政課和自己的專業課相互印證,對當代中國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比如鄉村振興,在思政課和專業課中都有相關內容,但兩者側重點不同。這兩門課讓我對歷史與現實中的鄉村,有了全面的認識。”史藝姝說。

  “在課堂上,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是什么’的回答、‘為什么’的追問,更是表達能力的訓練和思維方式的培養。這樣的課堂我們樂于參與,這樣的課程我們愿意學習!”國際教育學院學生蔡美婷說。

  好不好,學生說了算

  5月11日,來自全校27個學院的70支團隊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與社會實踐”等5門課程中的有關章節或專題,精選主題、精巧構思、精心講述,拉開了第一屆山東大學“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比賽的序幕。學生代表在比賽現場或娓娓道來,或激情澎湃,多角度闡述對思政課的理解。

  學生臺上講,教師底下聽。這種“顛覆”體驗,讓思政課老師們收獲不小。鄭敬斌深有感觸地說:“這讓我們更加明白學生喜愛的授課方式,為拓寬教學路徑提供了新思路。”

  “效果好不好,要學生說了算!”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在隨堂聽課后說。每個學期,馬克思主義學院都會廣泛征集學生意見,請學生為老師打分,并對相關教師提出明確的改進意見。

  2019年,山東大學提出實施思政課“兩對照雙提升”工程,即查找自身不足,開列問題清單,明確提升路徑,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和能力,提升課程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以學生為本,就要對不同專業學生因材施教。張士海給經濟學院上課時,開展有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給文學院上課時,他讓學生對文化建設暢所欲言……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在思政課上得到一展所長的舞臺,理論聯系實際,將課程學得更深入扎實。

  山東大學還引入“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設了一系列網絡課程。其中,“思政名師大講堂”助力思政課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后備人才健康成長,成了校園內的品牌。

  今年畢業季,馬克思主義學院推出了“最后一堂思政課”短視頻,以活潑的形式寄語畢業生,提醒同學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理想,在今后的道路上揚帆遠航。

  “思政課建設,只能干好不能干壞!”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表示,只有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才能不辜負黨和國家要求、師生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