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齊長城遺址保護區劃內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西環段建設項目的意見》,經研究,國家文物局暫不同意在齊長城遺址保護區劃內實施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西環段建設項目。18日,記者從項目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獲悉,他們將根據文物局的批示做相應的調整,細化方案,再次報批,“如果溝通順暢,不會影響計劃開工時間”。

  大西環被要求細化方案

  根據日前國家文物局網站發布的《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齊長城遺址保護區劃內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西環段建設項目的意見》,暫不同意在齊長城遺址保護區劃內實施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西環段建設項目,并對所報方案提出四條修改完善意見。

  第一,組織專業考古機構對擬建項目涉及齊長城相關區域做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勘探和必要的考古發掘,并補充考古勘探報告。

  第二,補充齊長城保護區劃圖紙,準確標示擬建項目選址,對照長城保護區劃管理規定就方案設計補充符合性說明。

  第三,補充擬建項目穿越齊長城薛峪東山至馬家峪西北山段保護范圍的長城本體保護方案。

  第四,重新編寫文物影響評估報告,不應簡單復述方案內容,而應客觀、科學地分析評估擬建項目對齊長城文物本體及整體環境的影響。

  意見中還提出,請山東省文物局指導有關單位,根據上述意見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另行報批。

  在長清區穿過齊長城

  9月份,濟南市長清區政府網站發布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二環線西環段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第二次信息公示。

  濟南大西環起自禹城市梁莊北(京臺高速禹城互通向北6.8公里處),起點順接二環線北環段,設置樞紐互通連接京臺高速,向西經鄭莊南,在劉普站北上跨京滬鐵路及S101,路線轉向南,經竇王莊北,在鄭牛莊南設置互通立交連接G514(原S316),在楊林南上跨徒駭河,經孟莊北,在高老武東南設樞紐互通立交與青銀高速連接,過科王莊東,在焦寨子東設置互通立交連接G308,過燕寨子東,于生張莊東上跨濟邯鐵路,過朱莊西,于常莊東南設樞紐互通立交與濟聊高速連接,經解莊西,在宋坊東設互通立交連接G309,過官莊西,在胡官屯西設置互通立交連接S105,經趙官東、周莊東,于傅莊南設置互通立交連接S105,經南方寺北,路線轉向東,在東小張南跨越黃河進入長清區境內,在高莊南設互通立交連接長孝路,于松竹店北設樞紐互通立交與濟廣高速連接,經滿井峪北、雙泉南,在關王廟南設互通立交連接S104,經薛家峪南、西房莊北,在長清區張夏街道黃草洼南(京臺高速萬德互通向北2.2公里處)與京臺高速聯網,到達終點,向東順接二環線南環段。

  從大西環的走向來看,長清區內的滿井峪、雙泉南、關王廟以及薛家峪都距離齊長城遺址保護區比較近。

  據悉,齊長城是東周時期齊國所修筑的長城,是我國現存有準確遺跡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西起黃河東岸的今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的廣里村北,沿泰沂山區分水嶺向東至黃海,途經濟南、泰安、萊蕪、淄博、濰坊、臨沂、日照、青島8市、17縣(市、區),全長641.32公里。長清段位于長清南部,現存東西兩段遺址。最西段在廣里村東北500米處,長200米,高2米,底寬8米,頂寬2米,夯土筑成。東段在萬德鎮長城村南,長200米,高2米,底寬6-8米,夯土而成。

  2016年,省政府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加強齊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妥善保護齊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統籌協調齊長城保護與文物利用、城鄉建設、旅游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

  可能由高架橋改為隧道下穿

  18日中午,濟南大西環項目設計方案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西環無法完全避開齊長城遺址,他們前期的設計方案也是基于保護齊長城的目的,采用高架橋上跨的方案,一次性跨越。

  “現在我們會根據文物局的批示做相應的調整,方案也會再細化。”該負責人說,目前大西環項目仍處于前期研究階段,也可能會采用隧道下穿的形式。據悉,目前建設單位也在委托文物部門編制文物保護報告,目前已經有了初稿。

  在他看來,這種施工項目遇到文物部門不批準需要重新調整方案的情況很正常,有的甚至需要重新報批兩三次。不過他表示,他們將方案修改后會再報批,如果溝通順暢,不會影響計劃開工時間。

  項目建設單位山東高速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同樣表示,方案完善后將再次報批。

  據悉,大西環全長103.880公里,包括特大橋1座,長4700米;大橋8座,長2537米;中橋13座,長984米;互通立交14座(樞紐互通5座,一般互通9座);隧道5235米/3座;分離立交17處(其中與鐵路交叉2處,與公路交叉15處);通道128道,天橋3座;涵洞85道;服務區2處、養護工區2處、監控通信分中心(高速公路管理處)1處、匝道收費站9處。大西環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計劃明年開工。

  (生活日報首席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