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比學趕超、奮勇爭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正從“一年全面起勢”向“三年初見成效”邁進。
當前,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到了最“吃勁”的時候。各地如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思路,用積極作為化解轉型之痛?
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專題報道,走進山東各地,聚焦中心工作,助推我省的新舊動能轉換。
目標,下一個深圳
以平臺思維破局,青島打出三張牌
青島會成為下一個深圳嗎?在“學深圳、趕深圳”浪潮后,青島正在進行一場城市升級戰。在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的拐點,青島抓住機遇,從戰略定位、思維模式上進行突破和創新,以平臺思維破局,青島正在打出戰略、區域、企業三張牌,以期完成一場偉大的城市升級。

把青島打造成
中國北方的深圳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3月27日,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深圳舉行的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上說的這句話,被很多企業家反復咀嚼。這句話蘊含什么深意?為什么被視為青島“雙招雙引”的金字招牌?
近幾年,隨著中西部城市崛起,中國經濟東強西弱的態勢發生改變。從2012年后,北方經濟規模占比開始下滑,2018年降到38%左右,南北經濟失衡的狀況越發明顯。2018年南部16個省市區中,僅有重慶和海南增速低于全國。北部15個省市區中,僅有陜西、河南、青海、寧夏四省市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北方降速,就是因為市場不活躍。北方如何搞活?誰能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支點,驅動中國北方經濟新一輪發展活力?
當下經濟形勢下,需要北方城市出一個“深圳”。從區域交通、自然條件、經濟金融基礎、港口貿易能力、國際知名度、人才聚集度、產業水平等看,誰有資格獲得“北方深圳”的定位?
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從經濟總量看,深圳第一,青島第二;在整個北方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外,青島是第三個GDP過萬億元的城市。2018年,天津GDP增速只有3.6%,青島為7.5%。北方要搞活,青島的號召力很強。
在深圳舉行的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上,王清憲向外界明確傳遞這樣的信息:在新時代擴大高水平開放的國家戰略中,青島要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的新的重要戰略支點。“這個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對內要與京津冀、沿黃流域、東北三省形成發展互動,對外要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成為面向世界開放、整合全球資源要素的新高地。”王清憲說。
形象地講,就是青島要做中國北方的深圳。青島向到場的600家企業亮出了青島要打的“戰略牌”。
城市發展
借鑒平臺思維
在青島“學深圳、趕深圳”浪潮中,一個高頻詞就是“平臺思維”。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在華為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平臺思維。王清憲說,“華為的發展思維、戰略、邏輯很值得政府部門和城市發展借鑒。對華為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形成產業生態體系的做法,要認真學習研究。”
平臺思維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模式,這種思維邏輯如何用于城市發展?
青島市委機關報《青島日報》5月7日在頭版刊發評論《勇當全省“絕對第一” 提升青島的首位度》。按照“很北方”的思維方式——區域內主要城市是彼此爭項目還是要政策?這個局怎么破?這需要相當高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模式創新。
在青島市“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會上,王清憲說,青島市要跨越式發展,我們的腦子一定要轉方式,需要更多市場化邏輯。好多看著沒有辦法的,一轉向市場化,又好又快。
3月29日至4月3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先后到威海、煙臺、青島調研。劉家義明確指出,推動膠東半島一體化發展,不能搞同質化競爭,膠東半島要努力建設世界知名的半島城市群。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陳維民曾分析了青島與周邊城市十三五重點發展產業,發現在汽車、機械裝備、石化、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產業出現高度重合。
建立城市合作機制
競逐優質資本
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在經過28年探索后,已邁出很多實質性步伐。2018年6月,由上海市松江區發起的G60科創走廊升級為上海、嘉興、湖州、杭州、金華、蘇州、合肥、蕪湖、宣城9個城市組建的全國首個跨省實體化運作的一體化發展集群。
4月10日,王清憲在2019春季央企青島行上透露,青島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協調完善與煙臺、威海、濰坊、日照等城市的合作機制。青島正在積極對接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金融、財富服務、咨詢、會展、產權交易等方面的新業態、新模式,將為半島城市群城市提供交流、推介、展示、招商、會議等方面的服務,打造膠東半島面向國際的“客廳”和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平臺。
這5座城市,經濟體量總額3.2萬億元,總人口3164萬人(數據來源于2018年各地統計公報),青島的輻射力從何而來?
5月9日在青島舉行的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不僅是青島加入到對優質資本的競爭中,更是平臺思維下的一次成功運營。在這個面向全國的有競爭力、有操作性的招商引資平臺上,通過市場化角度,各方找到參與和深度融合的辦法,把匯集來的資本再輻射出去,將膠東半島5個城市、山東16個城市,甚至北方城市緊密融合在一起。
在資本流動中,各地分工定位、優勢互補都由市場調節,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而產業鏈、價值鏈的最優配置,也讓區域協同效應勢不可擋。總部在濰坊的歌爾股份,在濰坊布局的有生產基地,在青島和深圳布局消費類電子產品研發,分別與高通、中科院長光所在青島成立研發中心,與嶗山區政府投資67億元建智能傳感器項目。青島有關方面透露,下一步,在青島舉行的很多活動都會邀請黃河流域、東北三省的城市參加。
讓大智庫大企業
來做“操盤手”
當王清憲在深圳喊出“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后,華為、富士康、中興、寶能、恒大、正威等紛紛確定在青島布局一大批高科技大項目。
青島吸引這些一流企業來青島,整合青島的資源、山東的資源,這就是青島在平臺思維下要打好的“企業牌”。
“借助大智庫、大企業的角色,讓他們談青島,談青島的機會,談青島的未來及青島的戰略和優勢。”在“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會上,一位副答辯人這樣說。
現在,青島請華為過來梳理本地1900多家信息領域的企業。華為這樣的產業鏈龍頭企業來青島,不是落地一個項目,而是作為一個平臺,站在全球高度為青島設計信息產業鏈,建設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這種平臺思維下的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它的厲害之處是形成一個區域間的網絡結構,最終形成合作大于競爭的局面。
與青島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啟迪控股,與同方、紫光并列為清華系資本運作三巨頭,專注于科技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領域,參股了世紀互聯等上市及非上市企業800多家,累計孵化企業超過1500家,孵化上市企業16家。啟迪科技園已經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和地區。
資源型城市大同的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其中就有啟迪的手筆,啟迪在大同建立了啟迪大同新能源產業創新中心,還參與了雄安新區科技園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等建設。今年3月,雄安集團入股啟迪控股成為第一大股東,更促進啟迪深度參與雄安新區建設。
像啟迪這樣兼具國家智庫色彩的科技服務創新生態平臺,一方面能影響國家戰略規劃的制定,同時掌握大量產學研資源、又有運作孵化器的豐富經驗,把這樣一個非常具有競爭力的平臺引入青島,幫助青島整合全球要素資源,這是青島下的一招妙棋。
4月29日,王清憲赴京考察啟迪控股時,再次強調以平臺思維營造科技創新服務大生態。
據悉,啟迪擬將區域總部落戶青島,擬在青島設立啟迪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與企業家一起
建設高新產業園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突破行政壁壘,不斷地模式創新,最新動作就是深圳和哈爾濱的“升級版”飛地經濟。5月上旬,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率團赴哈爾濱考察,此行最重要的成果是哈爾濱深圳產業園區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同樣,在曾經的流亭機場片區,青島將與深圳企業家一起建設深圳企業家青島高新產業園。這個管委會+公司模式運轉的產業園,將由深圳企業來設計產業鏈條。
3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青島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上,青島市政府與正威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正威集團與城陽區政府簽署深商產業園項目和未來之城開發建設項目。
由深圳企業家來運作深圳青島企業家創新園區,正是通過像正威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把創新創業園作為一個平臺進行市場化運作。
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產業政策?為什么深圳能成為中國手機產業中心?青島擁有海信海爾等國際品牌,在冰箱、洗衣機、電視、電動汽車等領域成績驕人,為什么沒有冒出在全球叫得響的本地手機品牌?
這個在深圳完全被放養的手機產業讓人深思。現在,青島正在運作的深圳青島企業家創新園區無疑是一塊“試金石”。
人才、科技、孵化、技術交易、知識產權、法律、多層次資本市場……所有這些要素,都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有機因子。處在劇烈變革中的青島,不光引進的是正威集團這樣的大企業和他們背后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引進“深圳精神”。從和王文銀這樣的企業家近身接觸中,深圳精神最深處的創新與奮斗,也必然會給青島本地企業靈魂上的沖擊。
深夜,十二點散會
官員答辯,青島官場的頭腦風暴
5月16日晚7點半,青島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會堂,又一場答辯在這里舉行,圍繞科技引領城市建設攻勢作戰方案展開頭腦風暴。分管副市長和部門主要負責人坐在答辯席,面對數百名觀眾、接受評委現場提問。近一個月來,這種特殊的答辯形式在青島已進行了五場。答辯給青島帶來了什么?或許這很難有量化結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就像蝴蝶扇動的翅膀,正在給青島帶來一股創新思想、敢想敢干的新風氣。

發起15個攻勢
作戰方案逐一論證
又是600人參加,又是持續到接近夜里十二點。如果說4月14日第一場答辯時,大家對這種形式多感慨“前所未有”,經過數次答辯后,青島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公務員們已熟悉了這種內容充實、形式新穎的思想碰撞。
圍繞聚焦走在前列、聚焦高質量發展等六個聚焦,青島強化作為山東發展龍頭的擔當,“學深圳、趕深圳”,發起15個攻勢。如何攻下一個個山頭?青島決定以答辯的形式對15個攻勢作戰方案逐一研究論證。
答辯的意義遠遠不是答辯本身,它還是一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是一個釋疑解惑、廣泛宣傳的過程,真正增強和實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嚴謹性、穩定性,明確制度創新的主攻點,確保出臺的每一項政策都務實管用。
在科技引領城市建設攻勢作戰方案答辯前,海洋、國際時尚城建設、“雙招雙引”等攻勢行動方案已被搬上答辯席上,參與人數也從最初的400多人到后來的600多人。
答辯的形式和高校的論文答辯有幾分相似:牽頭市領導為主答辯人,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和主要起草人作為副答辯人,他們坐在答辯席上,用大約一個小時匯報攻勢作戰方案后,接受提問。評委則由副市級以上領導同志、市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組成,同時邀請青島當地的企業家和投資青島的外地企業家參加,并現場提問。5月16日的答辯中,還首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出現在答辯席上。
答辯在青島掀起一輪熱潮,許多部門工作人員主動要求參會,青島市直部門工作人員蘭浩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4月25日晚7點,“雙招雙引”攻勢行動方案答辯會,蘭浩明準時出現在會場,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想聆聽一下領導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以及專家的看法。”他說,這些可以促使自己從不同視角看問題。
起草時多輪征求
三十余部門意見
蘭浩明不知道的是,為了這場答辯,相關部門忙了整整兩個月。
青島市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所以這場答辯備受關注。“雙招雙引”攻勢行動方案由市委組織部、市商務局牽頭,會同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民營經濟局和各區市、功能區起草。
早在今年2月,起草工作就已啟動。為提高方案質量,有關部門先后多輪征求38個市直部門、區市、功能區和企業機構意見,吸納了部分部門(單位)提出的修改意見。起草中,還征詢了德國工商大會、香港貿發局、畢馬威等機構和著名跨國公司研究專家及法律專家的意見。
“從2月開始研究起草,到答辯前的這兩個月間,方案多次修改完善后,任務更加明確、措施更契合實際、更具針對性和突破性。”青島市商務局參與答辯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員回憶。
在這期間,3月25日下午,青島市黨政考察團抵達深圳考察學習。學深圳、趕深圳,青島瞄準深圳在對外開放、營商環境、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先進做法,放大坐標,自我鞭策。
邊學邊做,如何把取到的真經化為實踐?“雙招雙引”方案結合實際、對標深圳,把部分符合市情的經驗做法納入方案中來。“不論理念還是具體做法,都有所體現。”參與起草的工作人員說,例如,方案中加入的“產業鏈”概念,就是受深圳產業布局圍繞產業集群發展的啟發。再如鼓勵工業“上樓”、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都是直接借鑒了深圳的做法。
這位工作人員直言,一些創新舉措對現有政策是種突破,“但得先敢想,如果連想都不敢,那肯定會停滯不前”。
最終,方案匯報稿形成了1.7萬字,并被濃縮在了120多頁的PPT中。“要在一小時之內讓大家了解這么多內容,不容易。”且因有提問環節,要面對學者和企業,工作人員還不得不站在觀眾角度,設想若干個問題。“擔心有些問題太冷門,思考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細化、完善方案的過程”。工作人員還專程去聽了前兩場答辯,以尋求啟發。

容納六百人的會場
加了一百把椅子
一旦投入進去,兩個月也就不顯得長了。4月25日,真正的檢驗馬上開始。
那天,參與答辯的工作人員下午4點半就到了會場,晚餐是在現場吃的盒飯。臨近開始,入場的人越來越多,“比想象中多,可以容納600人的會場,最后加了約100把椅子。”現場工作人員回憶。
這場答辯,牽頭市領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薛慶國作為主答辯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市商務局局長趙士玉和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舊動能辦常務副主任張旭東作為副答辯人。
在介紹方案后,一個個問題拋來:“雙招雙引”工作中,如何打出青島的品牌?如何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營造法治化的環境?答辯人逐一“接招”,據青島當地媒體播出的畫面中,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青島市商務局局長趙士玉說:“你是在提問題,也是在點穴,刀刀見血,我試著回答一下。”
你來我往,5個小時不知不覺間過去,整場答辯共回答了33個問題,現場還收集了書面建議96條。
所幸答辯人實戰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扎實,對絕大多數問題可以從容應對。“雖然答辯席上準備了很多材料,但這是輔助性的,現場靠翻材料就被動了,更多是靠腦子里的東西。”
答辯順利,結束時已接近零點。“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覺得興奮、激動。”參與的工作人員說。
同在現場的蘭浩明則有另一番感受:“這不是個挑刺、爭論的大會,而是個建設性的大會、是思想大討論,指責沒有意義。”他說,以前制定計劃和方案多是少數人在醞釀,工作方法保守,答辯就是要匯集幾百人的智慧,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就是要做好方案設計,使得政策更具穩定性。
真正的忙碌
在答辯之后
實際上,這場答辯后,不論商務局這名工作人員還是蘭浩明,都沒有停止忙碌,更緊張的時候才真正到來。
當晚,這名工作人員回到家已經凌晨一點,一個安穩覺后,又快馬加鞭投入到意見建議的總結歸納中。經過詳細梳理,答辯會上提出的33條意見建議被采納了20條,另外13條屬于操作層面的內容,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推進。現場收集書面建議96條也已采納18條,其他意見建議因不直接涉及行動方案內容,將在下一步工作中細化研究。
蘭浩明之所以忙碌,是因為他所在單位要參與的答辯還未開始,他和同事們正緊鑼密鼓地準備。“我們曾以為是談談近一年的工作打算,后來發現市里不是要搞這種‘突擊’,而是要謀全局,現在就要對未來兩三年甚至更久以后的發展路徑做到心中有數。”
起草方案時,他會回憶大學畢業站在講臺作畢業答辯時的場景,遇到嚴厲的老師,還有同學開玩笑說是進入了“死亡之組”,這15場答辯也一樣:“那場景肯定緊張,何況要接受二三十個提問,準備不好能禁得住這么多人問嗎?”
做過去不敢做
甚至不敢想的嘗試
答辯正在青島引發“蝴蝶效應”,“開門納諫”不僅無形中增加了政府機關的責任和壓力、讓政策更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讓政策制定者大開“腦洞”,做過去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嘗試。
青島提出要走在全國前列,勇當全省絕對第一,青島的每一項工作、各區市各單位的每一項工作就得走在全國前列。要當“絕對第一”,要有打破條條框框的意識和勇氣。
青島一名“80后”公務員說,以前做事情講究“合規合法”,這容易陷入機械化的操作模式,現在應當考慮以前的依據是否合理。“社會發展這么快,怎么還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政策規定?”比如,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技術可以解決許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可以大膽嘗試,“如果能解決95%的事情,就不要糾結于可能存在的5%的問題。”
有人在比學深圳后發現,很多政策創新,即便是輕微的,也能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答辯正是逼著公務員群體開動腦筋想事情,正視缺點和不足,多考慮能不能制定出深圳那樣的政策。”
一名參加過答辯的公務員說,盡管部門答辯已經結束,但他仍密切關注其他正在進行的答辯,在這個過程中,他更關注方案是否有創新性做法和突破,能給青島帶來什么,“青島發展需要這樣。”
在初夏夜晚的五四廣場上向前望去,燈光秀絢爛魔幻,而青島不少公務員無暇欣賞這些,他們對工作投入了極大熱情,有的仍在加班:“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認為自己最好,青島發展不能耽誤時間。”這種緊迫感已形成共識。
來源|齊魯晚報(qiluwanbao002)@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 馬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