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7點半,青島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三樓會堂,又一場答辯在這里舉行,圍繞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展開頭腦風暴。分管副市長和部門主要負責人坐在答辯席,面對數百名觀眾、接受評委現場提問。近一個月來,這種特殊的答辯形式在青島已進行了五場。答辯給青島帶來了什么?或許這很難有量化結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就像蝴蝶扇動的翅膀,正在給青島帶來一股創新思想、敢想敢干的新風氣。

發起15個攻勢

  發起15個攻勢

  作戰方案逐一論證

  又是600人參加,又是持續到接近夜里十二點。如果說4月14日第一場答辯時,大家對這種形式多感慨“前所未有”,經過數次答辯后,青島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公務員們,已熟悉了這種內容充實、形式新穎的思想碰撞。

  圍繞聚焦走在前列、聚焦高質量發展等六個聚焦,青島強化作為山東發展龍頭的擔當,“學深圳、趕深圳”,發起15個攻勢。如何攻下一個個山頭?青島決定以答辯的形式對15個攻勢作戰方案逐一研究論證。

  答辯的意義遠遠不是答辯本身,它還是一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是一個釋疑解惑、廣泛宣傳的過程,真正增強和實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嚴謹性、穩定性,明確制度創新的主攻點,確保出臺的每一項政策都務實管用。

  在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答辯前,海洋、國際時尚城建設、“雙招雙引”等攻勢行動方案已被搬上答辯席上,參與人數也從最初的400多人到后來的600多人。

  答辯的形式和高校的論文答辯有幾分相似:牽頭市領導為主答辯人,牽頭部門主要負責人和主要起草人作為副答辯人,他們坐在答辯席,用大約一個小時匯報攻勢作戰方案后,接受提問。評委則由副市級以上領導同志、市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專家學者組成,同時邀請青島當地的企業家和投資青島的外地企業家參加,并現場提問。5月16日的答辯中,還首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出現在答辯席上。

  答辯在青島掀起一輪熱潮,許多部門工作人員主動要求參會,青島市直部門工作人員蘭浩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4月25日晚7點,“雙招雙引”攻勢行動方案答辯會,蘭浩明準時出現在會場,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想聆聽一下領導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以及專家的看法。”他說,這些可以促使自己從不同視角看問題。

  起草時多輪征求

  三十余部門意見

  蘭浩明不知道的是,為了這場答辯,相關部門忙了整整兩個月。

  青島市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所以這場答辯備受關注。“雙招雙引”攻勢行動方案由市委組織部、市商務局牽頭,會同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民營經濟局和各區市、功能區起草。

  早在今年2月,起草工作就已啟動。為提高方案質量,有關部門先后多輪征求38個市直部門、區市、功能區和企業機構意見,吸納了部分部門(單位)提出的修改意見。起草中,還征詢了德國工商大會、香港貿發局、畢馬威等機構和著名跨國公司研究專家和法律專家的意見。

  “從2月開始研究起草,到答辯前的這兩個月間,方案多次修改完善后,任務更加明確、措施更契合實際、更具針對性和突破性。”青島市商務局參與答辯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員回憶。

  在這期間,3月25日下午,青島市黨政考察團抵達深圳考察學習。學深圳、趕深圳,青島瞄準深圳在對外開放、營商環境、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先進做法,放大坐標,自我鞭策。

  邊學邊做,如何把取到的真經化為實踐?“雙招雙引”方案結合實際、對標深圳,把部分符合市情的經驗做法納入方案中來。“不論理念還是具體做法,都有所體現。”參與起草的工作人員說,例如,方案中加入的“產業鏈”概念,就是受深圳產業布局圍繞產業集群發展的啟發。再如鼓勵工業“上樓”、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等,都是直接借鑒了深圳的做法。

  這位工作人員直言,一些創新舉措對現有政策是種突破,“但得先敢想,如果連想都不敢,那肯定會停滯不前”。

  最終,方案匯報稿形成了1.7萬字,并被濃縮在了120多頁的PPT中。“要在一小時之內讓大家了解這么多內容,不容易。”且因有提問環節,要面對學者和企業,工作人員還不得不站在觀眾角度,設想若干個問題。“擔心有些問題太冷門,思考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細化、完善方案的過程”。工作人員還專程去聽了前兩場答辯,以尋求啟發。

  可納六百人的會場

  加了一百把椅子

  一旦投入進去,兩個月也就不顯得長了。4月25日,真正的檢驗馬上開始。

  那天,參與答辯的工作人員下午4點半就到了會場,晚餐是在現場吃的盒飯。臨近開始,入場的人越來越多,“比想象的多,可以容納600人的會場,最后加了約100把椅子。”現場工作人員回憶。

  這場答辯,牽頭市領導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薛慶國作為主答辯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市商務局局長趙士玉和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舊動能辦常務副主任張旭東作為副答辯人。

  在介紹方案后,一個個問題拋來:“雙招雙引”工作中,如何打出青島的品牌?如何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營造法治化的環境?答辯人逐一“接招”,據青島當地媒體播出的畫面中,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青島市商務局局長趙士玉說:“你是在提問題,也是在點穴,刀刀見血,我試著回答一下。”

  你來我往,5個小時不知不覺間過去,整場答辯共回答了33個問題,現場還收集了書面建議96條。

  所幸答辯人實戰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扎實,對絕大多數問題可以從容應對。“雖然答辯席上準備了很多材料,但這是輔助性的,現場靠翻材料就被動了,更多是靠腦子里的東西。”

  答辯順利,結束時已接近零點。“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覺得興奮、激動。”參與的工作人員說。

  同在現場的蘭浩明則有另一番感受:“這不是個挑刺、爭論的大會,而是個建設性的大會、是思想大討論,指責沒有意義。”他說,以前制定計劃和方案多是少數人在醞釀,工作方法保守,答辯就是要匯集幾百人的智慧,大家的目標是共同的,就是要做好方案設計,使得政策更具穩定性。

  真正的忙碌

  在答辯之后

  實際上,這場答辯后,不論商務局這名工作人員還是蘭浩明,都沒有停止忙碌,更緊張的時候才真正到來。

  當晚,這名工作人員回到家已經凌晨一點,一個安穩覺后,又快馬加鞭投入到意見建議的總結歸納中。經過詳細梳理,答辯會上提出的33條意見建議被采納了20條,另外13條屬于操作層面的內容,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推進。現場收集書面建議96條也已采納18條,其他意見建議因不直接涉及行動方案內容,將在下一步工作中細化研究。

  蘭浩明之所以忙碌,是因為他所在單位要參與的答辯還未開始,他和同事們正緊鑼密鼓地準備。“我們曾以為是談談近一年的工作打算,后來發現市里不是要搞這種‘突擊’,而是要謀全局,現在就要對未來兩三年甚至更久以后的發展路徑做到心中有數。”

  起草方案時,他會回憶大學畢業時站在講臺作畢業答辯時的場景,遇到嚴厲的老師,還有同學開玩笑說是進入了“死亡之組”,這15場答辯也一樣:“那場景肯定緊張,何況要接受二三十個提問,準備不好能禁得住這么多人問嗎?”

  做過去不敢做

  甚至不敢想的嘗試

  答辯正在青島引發“蝴蝶效應”,“開門納諫”不僅無形中增加了政府機關的責任和壓力、讓政策更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讓政策制定者大開“腦洞”,做過去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嘗試。

  青島提出要走在全國前列,勇當全省絕對第一,青島的每一項工作、各區市各單位的每一項工作就得走在全國前列。要當“絕對第一”,要有打破條條框框的意識和勇氣。

  青島一名“80后”公務員說,以前做事情講究要“合規合法”,這容易陷入機械化的操作模式,現在應當考慮以前的依據是否合理。“社會發展這么快,怎么還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政策規定?”比如,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技術可以解決許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可以大膽嘗試,“如果能解決95%的事情,就不要糾結于可能存在的5%的問題。”

  有人在比學深圳后發現,很多政策創新,即便是輕微的,也能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答辯正是逼著公務員群體開動腦筋想事情,正視缺點和不足,多考慮能不能制定出深圳那樣的政策。”

  一名參加過答辯的公務員說,盡管部門答辯已經結束,但他仍密切關注其他正在進行的答辯,在這個過程中,他更關注方案是否有創新性做法和突破,能給青島帶來什么,“青島發展需要這樣”。

  在初夏夜晚的五四廣場上向前望去,燈光秀絢爛魔幻,而青島不少公務員無暇欣賞這些,他們對工作投入了極大熱情,有的仍在加班:“我們要有清醒認識,不要認為自己最好,青島發展不能耽誤時間。”這種緊迫感已形成共識。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