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濟南,倒春寒,反倒一場綿綿春雨,讓人心生喜悅。4月9日,濟南,倒春寒,反倒一場綿綿春雨,讓人心生喜悅。

  山東邀請廣大海內外山東商會會長來濟,共話高質量發展;而在一年前的早些時日,全國省級山東商會會長座談會在同樣的地點舉行。

  兩個春天,兩場座談,所傳遞的不僅是一聲問候,更是一種姿態、決心和力量。有參會者說,自己任會長那么多年,這兩年是參加山東高端活動最集中的時間,真切感受到山東在變,山東“求賢”的態度如此懇切。

“求賢”的步履,鏗鏘堅定“求賢”的步履,鏗鏘堅定

  如果你關注山東發展,或許有同樣的感受。

  去年那場商會會長座談會不久,山東首先開啟了“央地對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與45家央企負責人展開座談,希望央企積極推動重點產業項目在山東布局,將更多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平臺布局山東,將更多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管理人才引進到山東,一個個合作意向達成,一項項合作協議簽署,為山東帶來了急需的資金、項目、技術、人才。

  8月初,青年企業家峰會,1500多名青年名士、商界翹楚相聚濟南,省委書記劉家義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向每一位創業者、投資者詳細介紹“山東機會”。

  9月底,儒商大會,近1200名嘉賓參會,效果立竿見影,會議期間130個簽約項目集中簽約,合同金額達5000多億元。

  11月初,首屆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向來自全國各地的500余名工商聯主席、知名民營企業家代表推介山東,贏得積極響應。

  12月初,香港山東周,省委書記劉家義接連會見中銀香港的高迎欣、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羅康瑞、招商局的李建紅、鴻海的郭臺銘、華潤的傅育寧、世茂的許榮茂等,并與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海外集團、光大集團舉行戰略合作會談……

  一次次飽含熱情的“邀請”,一場場滿懷期待的“赴約”,目標十分明確:宣傳山東、推介山東,讓人認識山東、熟悉山東、走進山東、融入山東。

  就是要廣而告之:中央給了我們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試區的任務,我們定下了“一、三、五、十”四個時間刻度、四個階段性目標,我們正在積極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熱切期待八方來客投資興業,共謀合作。

認準了企業家這個“關鍵變量”認準了企業家這個“關鍵變量”

  企業家是什么?

  比較樸實的說法,是一種稀缺資源,是市場經濟中的“關鍵先生”、“特殊人才”。

  關鍵在哪?特殊在哪?有啥能耐?

  有一大堆詞匯可以形容,膽識、敏銳、執著,有發現市場的眼光,有開拓疆土的本領,有執行管理的本事……那些無比金貴的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或許只有在企業家手里,才能整合到一起、融合到一起,發生“化學反應”,進而迸發強大動能。

  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山東四十年改革發展,興衰很大程度上要看企業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是一片創造英雄的熱土,張瑞敏一記重錘,砸出品牌“神話”,卞志良跳下屋頂,檢驗墊子安全,魏橋的張士平、西王的王勇等一大批我們所熟知的本土企業家異軍突起,很多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把企業從小作坊發展成現代化企業,把產品從產業鏈最低端做到了高端甚至是最高端,于是,山東經濟迅速駛入快車道,一度領跑全國。

  而正如一篇文章所描述,在山東的企業家名錄中,一些企業由于管理混亂,龐大的商業帝國轟然倒塌;另一些企業急功近利,紛紛逃離本業,有的由實轉虛,投資O2O、房地產,有的雖曾經貴為行業領頭羊,也因盲目追求“大而全”,迷失了自我,主業不精、副業不專,最終喪失核心競爭力……一大批企業沉寂了,山東也因此落后了,被超越了。

  當我們看到阿里、騰訊、小米、滴滴、美團、字節跳動等“新勢力”快速崛起,我們開始認真反思:當年那些勇于一馬當先勇挑重擔的山東企業家怎么變少了?是不是一次次的猶豫和躊躇,才與機遇擦肩而過,一步慢,步步慢?我們開始覺醒,必須重新認識企業家作用,讓企業家精神激蕩齊魯大地,正當其時,也勢在必行。

  在高質量發展中“趟出一條路子”,靠廣大黨員干部苦干實干,更靠各類企業家大顯身手。八大戰略布局,十強產業集群……山東列好了條目,開好了單子,這是與山東發展同頻共振、共同成長的絕佳機遇。

  我們需要一大批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建立新的產業鏈,為山東經濟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我們同樣需要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找準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的缺口,讓我們的“群象經濟跳出輕盈舞蹈”,煥發新的活力;

  我們需要廣大企業家讀懂這個時代,順應變革時勢,克服轉型艱險,永葆創業激情,拿出“二次創業”“三次創業”“多次創業”的進取精神;

  我們也同樣需要廣大企業家能夠突破資金、技術和時間制約,集中炮火向城墻最厚處進攻,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心無旁騖、不浮不殆,在各自行業領域位置上,習得獨門秘笈。

  如此,重塑山東發展輝煌,指日可待。

要做企業家的“靠山”要做企業家的“靠山”

  這次的山東商會會長座談會,省領導強調,家鄉始終是各級商會、廣大儒商的“靠山”。

  這座“靠山”究竟“靠”什么?

  說到底,就是完善的規則體系,一流的營商環境,“店小二”的身段,“急郎中”的本事。

  在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規則已趨完善的今天,就是要尊重規則,善用規則,用好規則;

  就是要換位思考,主動服務、有求必應、無需不擾、結果評價,盡心竭力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精準化服務,真正讓人落子山東、安心扎根山東。

  綠水青山的政治生態、精簡高效的政務生態、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彰顯魅力的自然生態、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等等,每一項都不是空喊的口號,都必須是具體的,可以觸碰、感知的。

  我們的投資項目轉化率為何排名全國倒數第五,不足20%?項目沒有落地,是不是投資者還有顧慮?是不是我們的服務沒有跟上?營商環境還不夠好?都需要重新審視。

  前幾天大眾日報報道,一些地方企業只能靠碰運氣享受政策紅利,政策逐級向下傳遞,達到基層,往往時間已所剩無幾。基層工作人員坦言,比起在幾百甚至上千家企業中篩選,最保險的方法是先將日常熟悉、打交道最多的企業推薦上去……

  顯然,這些都是營商環境中的難點、痛點、堵點。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細致研究,精準定位、靶向突破。

  省委已經創立了“直通車”制度,專班制度,創新“條塊協同”機制,領導干部直接幫包企業,千名干部下基層……這些都很好,關鍵就看落實情況、執行情況、是否精準。

 ?。ㄐ落J大眾 記者 邵方超 任宇波 策劃 蘭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