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6月12日訊(記者 楊興 周世悅)高考結束了,可是對于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專家們來說,一年一度的大考才剛剛開始。夏收季節,這里忙得也是異常火熱,可是跟別處夏收不同,這里依然保留著上世紀鐮刀收割的方式。

據《每日新聞》報道,夏收時節,省農科院作物所里迎來了最忙的季節。不分男女,不管職務高低,全員開動忙麥收。300畝的試驗田用聯合收割機一天就能干完,可在這卻得用鐮刀一株株、一行行地收割。收進作物所的晾曬場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后期的脫粒還要近一個月時間。

為保證無混雜,這里收粒都要人工進行。收割好的小麥堆放整齊,每一株小麥都系有一個紅色或白色的標簽,標簽上寫著字母和數字。
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曹新有告訴記者:“前邊的編號是我們育種家的名字,4是第四代的,279是279行,-12就是第12個單株。這個不能亂,每一株都有它的號。光這個牌一年成千上萬個。”

單穗收割,單株脫粒,確保每一粒產出的小麥都有它的身份信息,而這是育種的基本原則。您可別小看眼前這些農民打扮的人員,這里邊最低學歷都是碩士。夏天才剛開始,海歸博士劉成就已經曬得皮膚黝黑,他拿著一株小麥告訴記者,“這個就是把草跟我們的小麥做的雜交,把草有益的基因跟小麥雜交,跟轉基因是兩碼事。把草的抗病基因、優質基因做到小麥里,提高它的品質。”
怕過夏天的他,在夏收這段時間里卻尤其興奮。劉成介紹,育種是極小概率事件,10年一個周期,培育出一個品種得從幾十萬次的單株里選擇出來,在農科院里留傳著這樣一句話,你怕冷你育成的麥子就怕冷,你怕熱你育成的麥子就不耐熱。剛來農科院一年的博士訾妍同樣感受很深:“每次出去的時候都說你怎么又曬黑了,也有人不理解,城市的小姑娘你干嘛去田里邊選這個工作啊?來到農科院看到這么大的專家,都在田地里勞動,對我們也是一種鼓舞和激勵嘛。”

在朋友圈里,訾妍笑稱自己是勞動人民,辛苦勞動之后,她更愿意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新發現。“我拿了一個照相機用的三腳架支起來了,可以記錄光合作用的。我就可以在那等著了,所以我就說勞動人民的智慧就在于極大地解放了雙手。”

耐得住麥田的寂寞,守得住豐收的繁華。農科院作物所小麥育種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趙振東院士帶領下,獲得了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濟麥22等5個品種累計推廣4億多畝,其中濟麥22連續7年為全國最大的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5億畝。
而對于農業戰線上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濟麥22的育成人,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劉建軍很是看好,“現在的年輕人非常聰明,苦干加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