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濟南市槐蔭區經三緯七路拆違拆臨工作的推進,緯七路東側百余米的違章建筑在推土機作業中轟然倒塌,而原本藏在路口東南一處有百余年歷史的變電室終于露出了全臉。這處已列入文保單位的“電樓子”至今仍在正常運行,為附近居民默默服務著。

拆違拆臨,讓這處百年“電樓子”重見天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攝 

  百余歲“電樓子”仍在正常使用

  “拆違拆臨是好事,千萬別把這民國時期的‘電樓子’也給拆了啊。”看到經三緯七一帶拆違拆臨正在轟轟烈烈進行,望著路口的這處老建筑,老濟南崔兆森有些擔憂。

  崔兆森口中所說的“電樓子”是老濟南的稱呼,學名叫變電室、配電室,而這座“電樓子”已經在此矗立了百余年。

  這處“電樓子”位于經三緯七路口的東南角,大體可分三層,有七八米高,坐東朝西。第一層是一個鐵門,第二層的中間是換氣扇,第三層則是變電設施,功能區分明顯,設計合理。目前,這處“電樓子”由電力部門管轄,仍能正常供電。

  “這處建筑已被列入市級文保單位,而且現在仍是電力設施,肯定不會被拆除的。不僅如此,周邊違建拆除后,會統一進行修整,‘電樓子’周邊的環境會得到提升。”槐蔭區五里溝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據了解,隨著城市的發展,昔日司空見慣的商埠區“電樓子”已經大多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除了經三緯七路這處,在大觀園北門、中山公園南門和北門、小廣寒電影博物館、濟南飯店、經二緯六等地還零星保存著幾座。此外,在經二路市法院附近,也存留者一處老“電樓子”。

  成為文保單位得到有效保護

  商埠區的這些“電樓子”雖然只是普通的公共設施,但是能看出當時城市規劃者、建設者的品味和眼光。崔兆森介紹:“這些“電樓子”有大有小,造型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本身就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正因如此,這些“電樓子”以“濟南商埠區變電室建筑群”的名義被列入了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這些“電樓子”里,保存最好的就是經三緯二路的了。李建軍是濟南小廣寒電影博物館館長,懷著對濟南歷史文化的熱愛,2006年,他租下了小廣寒電影院舊址和旁邊的一座“電樓子”。隨后,經歷了近兩年半的時間,他完成了對小廣寒的加固和修復工作,并結合西餐使其變成了一家電影主題餐廳,使這處優秀歷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

  “修復門口的這處‘電樓子’大約花費了十多萬。”李建軍介紹,如今這處“電樓子”已經成為了小廣寒的門臉,經常有游客在此攝影留念。

  較早用上電燈,濟南引領時尚

  20世紀初,中國的電力發展出現了第一波熱潮。1905年北平京師華商電燈有限公司成立,同一年,緊跟時代潮流的濟南和天津、上海南市區、漢口、重慶等地一起,在全國率先步入了電氣時代。

  當時,沂水人劉恩柱、莒縣人莊式如在濟南府城的院后街設立“濟南電燈房”(后更名“濟南電燈公司”)。開始由于股本有限,只配備了兩臺小發電機,并聘請德國人斯密特·哈姆來濟南裝機。所發的電只能供應院前、院后和西門一帶照明用電,因此濟南最早用上電的地方是老城區。從此濟南巡府衙門內、達官和巨商富賈宅邸有了電燈。

  隨著商埠發展的需要,1908年,省撫部院諭令擴充電燈公司,附入官股加以支持。此后,該公司又在東流水街另設新廠,利用西護城河水發電,增添德國西門子公司制造的兩臺210千瓦發電機,并籌建總廠,逐步將電燈照明區擴展到商埠及全城,濟南城市的供電網絡初步形成,商埠區“電樓子”就是誕生在那個時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實習生 劉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