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省人社廳召開全省職稱管理改革工作會議,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韓金峰在會上指出,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是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搶占人才競爭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準確理解和把握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推進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要重點在五個方面下功夫、見成效:
  一是健全制度體系,進一步增強職稱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

  要按照國家部署,對現有職稱系列進行調整,保持職稱框架的動態穩定性和開放性。對現有未設置正高的系列,要按照“成熟一個、完善一個”的原則,會同有關部門設置正高級職稱,拓展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同時,要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的有效銜接,減少交叉評價、重復評價。


  二是完善標準條件,進一步提升職稱評價的針對性   二是完善標準條件,進一步提升職稱評價的針對性

  評價標準、方式“一刀切”,是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這次改革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評價重點,樹立了鮮明的評價導向。

  要探索更符合職業特點的評價標準,把品德放在首位,突出業績貢獻和自主創新能力,對申報人員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進行綜合評價。

  要遵循各類人才成長的不同規律,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對科技、工程、教師、衛生等重點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要結合工作崗位特點,科學評價工作績效。

  同時,要分層分類合理設置論文條件。對研究屬性不明顯的應用型人才、基層人才,可以弱化論文要求,重點考察實踐能力和業績貢獻。

  三是創新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升職稱評價的科學性

  要著眼于解決評價方式單一、評價范圍覆蓋不全面、社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大力推進評價機制改革。

  在評價方式上,要健全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根據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可采用筆試、面試、考察、人機對話、論文盲評、教學測評等多種手段,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對參評人員專業水平、專業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申報高級職稱的,要進行業務測試或面試答辯,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吸收異地評委或者實行異地評審,進一步增強評價的公信力。

  在評價范圍上,對非公領域、基層、事業單位離崗創業、“高精尖缺”、海外引進、外籍、港澳臺等專業技術人才,要暢通評審通道,保障其應有的權利。對技能人才,要打通與專業技術人才之間的壁壘。公務員和參公人員不得參加職稱評審。

  在職稱社會化評審上,要積極探索,逐步形成“個人自主申報、業內公正評價、單位擇優使用、政府指導監督”的社會化人才評價新機制。

  四是做好結合文章,進一步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要以職稱制度改革為著力點,進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要堅持“以評促培”,發揮職稱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導向作用,將專業技術人才參加繼續教育情況作為職稱申報的重要條件,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能力。

  要堅持“以評促用”,根據評價結果合理使用人才,進一步建立競爭擇優、能上能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

  五是改進管理服務,持續推進職能轉變

  服務是人才工作的本質,也一直是工作的短板。職稱制度改革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方便”的原則,處理好“放管服”的關系,進一步轉變職能,為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