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第24條”

  “保護債權人利益,卻忽視夫妻另一方”

  姜歡從沒想到會有這么多的“24條受害者”存在,在2011年8月第一次收到法院傳票時,她根本沒聽說過這“第24條婚規”。“為什么就讓我攤上了這種事?”2月28日,在止不住的淚水中,姜歡不禁發問。

  直到進入一個叫做“24條公益群”的微信群,姜歡才發現,原來她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她們的山東分群里,濟南的受害者至少有16例,山東有65例,她們上屬的全國群里有654人。而這只是姜歡所在的群組,據說類似的“24條受害者”QQ群、微信群等數不過來,單群人數最多的早已過千。

  姜歡、李杜、寧靜、張西……她們都是上述16個濟南受害者的其中之一。“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把托爾斯泰的名句反過來說,正是李杜所描述的所有群成員的遭際——無論是經歷了8次、3次還是2次的判決,她們的判決書都最終定格在同樣的一行字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24條公益群”曾統計過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24條”判夫妻共同承擔債務的案件:2014年、2015年分別超過7萬件,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16年適用“24條”判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案件更是猛增至12萬余件,其中有至少1.5萬件的被告聲稱,自己是“被負債”、對原配偶的舉債并不知情。

  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們或因為原配偶的揮霍、或因為原配偶高息借貸后“跑路”,陷入“24條”而被動負債,官司纏身,工資賬戶被凍結,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負債動輒數百萬甚至千萬元不等。

  相關法律界人士表示,“第24條婚規”自2004年實施,原是為了打擊夫妻合謀以離婚為手段,將共同財產分配給一方,將債務分給另一方,借以逃避債務的現象,但近年來另外的漏洞卻逐漸顯現,招致各方批評——法條很好地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卻忽視了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尤其離婚一方的權益沒人保護。

  拒絕向命運投降

  “日寄120多封信,是毀滅前最卑微的表達”

  之所以說張西是上述不幸者中的幸運兒,除了有現任老公分擔壓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她還有錢去上訴。她的現任老公不僅在上訴費用上給予了分擔,甚至一度停止手頭的工作,為她的官司到處奔走。

  涉及張西的欠債官司共有3起,涉案金額184萬。在第一次敗訴后,張西選擇了上訴,法院駁回維持原判。她又申請再審,又被法院以“24條”駁回。現在張西心里沒了底,如果再選擇向檢察院抗訴,要是失敗那即意味著所有的路都徹底堵死了。她的現任老公仍在支持她,他甚至在家研究起了法律,他們拒絕向命運投降。

  相對應的,被失敗婚姻牽連得體無完膚的姜歡看似已無力掙扎。涉及她的6個“共債共償”官司全部敗訴之后,她沒錢上訴,但又不甘心。后來只能選擇對其中數額最大的一起上訴,一審判決的110多萬元,上訴后改為了88萬多元。

  寧靜也曾經抗爭過,涉案200萬的那起欠債官司她上訴了,但二審也敗訴。另一起涉案475萬的案子在曲阜開庭,她也沒錢上訴了。李杜也是,涉及她的3個案子,一個直接追加執行,一個她上訴了,第3個至今一審未判,但因為第1個案子被直接執行,導致她選擇上訴的第2個案子也沒了上訴費。

  根據對群里進入執行階段的受害者調查顯示,她們的翻案率只有可憐的1.8%。個人的抗爭收效甚微,她們轉而訴之于“24條公益群”的集體力量。2016年10月以來,姜歡她們所在群的群友們開始寫信——給人大代表寫信,給法院院長寫信,給檢察院檢察長寫信,呼吁修改甚至廢除“24條”,實行“共債共簽”。據其他媒體報道,這其中最為執著的甚至兩年內寄出1000多封信,最多的一天寄出過120多封。

  “這是人在被毀滅時最卑微的表達,雖然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但至少表示個體沒有投降。”有“24條受害者”如此說。

  2月22日,當對“第24條婚規”的質疑登上中央電視臺《新聞1+ 1》,在白巖松鏗鏘有力的解說中,張西抱住現任老公痛哭不止,白巖松說的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離婚了,還要替對方還債?”的大標題已經夠了,那正是她們所有人這么多年來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