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娘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

  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成家,那么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

  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棗莊

  春節前幾天,出了門子(結了婚)的閨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節禮。以前,經濟條件差時,大多帶些糖果、果子(點心)、豬肉、酒等禮品。禮品的數量必須是吉利的雙數。

  閨女一家當天返回時,娘家要回禮品。首先是粉條,取其拉拉扯扯不斷親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征團團圓圓。還有花生,意為有兒有女花著生。還有,閨女帶來禮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給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戶戶叫妮子?!钡秸率衔纾壹页隽碎T子的閨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來請她回娘家,俗稱“叫客”。

  這里的“客”讀“kei”,三聲。這時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閨女只帶孩子回娘家小住幾日。農歷節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閨女回娘家需要給父母長輩們磕頭拜年。這種磕頭的風俗延續至今。

  東營

  頭年臘月十七、十八,新媳婦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發人去請,把新媳婦請回來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讓再回娘家了。

  正月初二閨女回娘家只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

  到了正月十六這天,是新媳婦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濰坊

  在濰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謂“開市”,男女勞作不再禁忌,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

  走親戚舊時“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現多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

  實際上,濰坊城里出嫁女多數初二回娘家。

  過去“進了臘月門,不進娘家門”的風俗,是說農村的出嫁女。

  在城里,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這天,出嫁的閨女一般不去娘家了,還被許多人沿襲著。

  當然,年三十也有已經出嫁的閨女進娘家門的,另當別論。

  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

  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

  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面條,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新媳婦回娘家,是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都要拜,俗稱“磕頭”,至于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著的人要帶一塊紅毯子,是準備給姑爺磕頭時鋪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爺的膝蓋不能沾土。

  新姑爺拜年膝蓋沾土是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