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而不用擠壓耕地資源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且各省市都對農民宅基地面積有著嚴格規定。但是在現實中,多占、超占宅基地現象十分突出,擠占大量耕地資源,農村想發展卻無地可用。
多占、超占宅基地使村莊建設出現了“攤大餅”,對耕地形成了擠占。2004年,上營村人均0.6畝耕地,到2006年時,只剩下了人均0.4畝。2008年滕州市國土部門發現了這個村新建農房占用了部分基本農田,處理了村干部,并依法拆除了6戶農民的新房。
當地國土部門一名干部說:“通村公路修到哪里,農民就把房子蓋到哪里。按規定新建住宅占地是要經過縣級批準的,但有的農民不打招呼就建,就算占了耕地,事后執法也很難。”
根據九三學社2013年發布的一份有關城鎮化發展的調查報告,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在減少,但農村宅基地卻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農村每年建房新增占地200萬畝左右,出現了城鎮化和農村住宅“兩頭占地”現象。
山東省的情況大致相同。據統計,山東省目前農村宅基地總面積達到2083萬畝,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總量的68%。其中,“一戶多宅”現象比較突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大量人口轉移到了城市,但宅基用地不但沒有減少,從2005年到2012年還增加了約270萬畝。
一方面宅基地閑置浪費,另一方面村里想發展卻無地可用。王茂生說,農村發展和城市一樣,都為地的事情發愁。
北古石村東頭規劃了一個小Ⅱ型水庫,今年將要蓄水。村民們把這個水庫看做是一次發展機遇,希望能借此發展旅游業,開辦鄉村旅館和農家樂。王茂生說:“辦這些項目都需要占用建設用地,但村里已經沒地可用了。要是占耕地的話,別說我們舍不得,就是鎮上也不會同意。所以為了地的事情,村委會一幫人整天唉聲嘆氣。”
上營村支書高奎賢說,村里還準備建一個文化廣場,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但現在已沒有多余的建設用地可用。“山上很多地方都是石頭,連根草都沒有,卻還劃作基本農田;光依靠種地發家致富基本不現實,想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又缺土地指標,山下一片片的閑置宅基地,荒著很可惜。”他說。
不想錯過發展機會的北古石村,計劃通過收回廢棄宅基地的方法盤活村莊建設用地。“我們村1021人,卻占了380畝建設用地,人均248平方米,太奢侈了。要是規劃得好的話,能有100畝地足夠了,能節約出二三百畝地。”王茂生說。
北古石村的這個想法,在農民那里碰了軟釘子。村民狄延洪家共有兩塊宅基地,其中一塊荒廢了近20年,房子已經塌了。他說:“退回給村集體?沒有個滿意的說法,肯定不愿意。”
按照國家規定,“一戶多宅”中多余的宅基地應由村集體無償收回,但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應對這些宅基地上的房屋進行補償。王茂生說,村里多年沒有一分錢集體收入,拿什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