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友稱,錦屏山上的工事原來可能有三米多高。王傳友稱,錦屏山上的工事原來可能有三米多高。

  歷下區姚家鎮龍洞村的王傳友是一位地域文化的癡迷者。近年來,他在龍洞周邊的山體上陸續發現二十余處戰爭時期遺留下的工事。文史專家稱,部分工事可能為濟南戰役期間國軍修建,并呼吁社會對這些遺跡加以保護。

  山上的碉堡損毀,成了廢墟

  3月30日下午1時30分許,在王傳友的帶領下,記者從龍奧大廈南行兩三公里,來到龍洞附近的錦屏山(當地人也稱其“炮樓山”),然后沿東北角的一處小路上山。山上修好的臺階不多,地勢險要處隨處可見。“你看看這個地方,這不是工事,是老一輩人在山上放牛羊的時候壘的圈。從兩點可以判斷,一是它面積大,直徑十幾米;二是它是在平地上建起來的。”在登山的過程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調查是真實的,王傳友還特意向記者舉了個反例。

  半小時后,記者在錦屏山半山腰處看見第一處工事遺跡。類似碉堡的圓形遺跡直徑兩三米,目前只剩下半米高的根基,一堆大小不一的亂石塊堆在周邊。其中一處堡壘上尚有一個三十厘米見方的射擊口。附近有矮圍墻作為戰時防御屏障。從現場看,山上的碉堡不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地下部分高約半米,而地面以上的部分基本被損毀,周圍雜草叢生,礦泉水瓶、垃圾袋等生活垃圾也不鮮見。從現場的遺跡判斷,工事構造相對簡單,由石頭簡單堆砌而成,墻縫也沒有用水泥做加固。此前,王傳友在錦屏山上找到五處遺跡。記者走訪這五處遺跡發現,其他各處損壞情況大致相同。

  王傳友稱,在廻龍山有一處更為完整的工事遺跡。當天下午3時30分許,王傳友又帶領記者登上了漿水泉風景區東側的廻龍山。廻龍山山頂的一處工事占地面積三四百平米。從遺跡判斷,此處有戰壕、碉堡和生活區,各個區域間都有約一米寬的通道相連。與錦屏山上相比,廻龍山上的遺跡被損情況別無二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廻龍山上的遺跡有些石塊處有水泥夾層。

  部分工事或為濟南戰役遺跡

  歷史資料顯示,濟南戰役期間,王耀武的工事是按照美國人的方法修筑的低堡,不像日本人工事修得那么高,而且還有“子母堡”。“子母堡”是中間一個高一點的大堡,旁邊三個或者五個小一點的低堡,這種子母堡本身就形成一個據點。而王傳友認為,他在廻龍山上發現的這種工事與“子母堡”非常相似。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1948年9月16日24時,解放軍東集團主力9縱兩個師對濟南城東諸低山筑壘地域發動進攻。當夜,首先攻克了茂嶺山和硯池山兩個堅固據點,繼而連續攻克回龍嶺(即廻龍山)、燕翅山、平頂山等山頭堡壘及若干個山間設防村落。可見,在濟南戰役期間,廻龍山確實發生過戰斗。文史專家、濟南戰役研究專家王軍據此認為,廻龍山上的工事可能是濟南戰役期間國軍修建。但王傳友在錦屏山(龍洞莊一帶)發現的類似工事遺跡,并非濟南戰役的遺跡。

  王軍告訴記者,濟南戰役中國民黨的防御鏈條并未延伸到龍洞莊一帶。“當時濟南戰役的國民黨防區東向至燕子山、燕翅山、硯池山、茂嶺山一帶,并未延伸到龍洞一帶。”

  隨后,王軍向記者展示了名為《濟南戰役要圖》的地圖,上面記載了當時解放軍解放濟南城時的進攻路線,而龍洞地區并沒有標注在戰役要圖上。那么,包括錦屏山在內,龍洞地區周邊山頭上出現的工事遺跡,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對此,王軍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龍洞地區(包括錦屏山在內)的工事,確定不是濟南戰役的遺跡,有可能為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修建。除此之外,王軍還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當時,韓復榘把龍洞地區作為別墅區,也有可能是民國時期韓復榘修建的軍事工事。”山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系主任董振平教授認為,要想弄清山上工事遺跡的真實身份,研究者應該在勘探實物、查閱檔案文史資料、對相關人物進行口述訪談的基礎上,還原歷史.

  這些遺跡應當得到妥善保護

  馬武寨北頭山頂上,還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濟南戰役工事,其他地方已經被破壞殆盡了。“在今天看來,這種工事遺跡已經成為歷史的活資料,應當得到妥善保護。這不僅對于研究歷史有幫助,在黨史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中,這種實物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往往更直觀和形象,比單純的教科書宣教更有說服力。”山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系主任董振平教授說。

  3月31日上午11時許,濟南戰役紀念館宣傳科的高科長表示,作為民政局的下屬單位,紀念館一般負責文物的接收、保存和展出工作。由于其他限制,紀念館沒有到館外進行文化保護的先例,建議記者到文物部門咨詢。而濟南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稱,對王傳友所反映的情況暫不清楚,需要調查后作出結論。

  濟南市近郊風景管理處(濟南市林場)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了解到其他山上有類似情況,都已經采取了恢復原狀等保護措施。下一步,管理處會對這一情況進行核實,并聯系有關部門爭取做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