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山東省東營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廣饒縣稻莊鎮農民聶明禮,在辦理出院手續時發現,這次看病共花費7094.97元,可報銷4612.6元;而元旦前的那次住院,他花了7500多元,新農合報銷2500多元,個人掏了近5000元。
記者從聶明禮的報銷單上看到,醫療費起付線金額為300元,比原來降低200元,“不予補償報銷的項目”一欄,今年較去年大幅減少,不予報銷的費用不到去年的一成,整個報銷比例大約提高了20個百分點。
“全市統籌,一個平臺結算,市內醫院不存在‘異地’,越來越多的病人選擇就近就醫。”東營區人民醫院醫保辦主任李秀菊表示,實行醫保并軌后,在市內住院的參保居民,可現場結報醫療費;若轉外就醫,也只需去所在鄉鎮衛生院或社保經辦機構交一次材料,統一審核通過后就可報銷,最大限度地免除了外出就醫的奔波之苦。
今年1月1日起,東營市在全省率先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行“并軌”,統一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全省實現城鄉醫療保險“一碗水端平”提供了“東營樣本”。
“東營模式最大特點就是‘歸口管理’,這為醫保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組織保障。”山東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健認為,在統一的醫保“大盤子”下,按“人”的標準而不是按戶籍和城鄉的標準去劃分,確保了醫保的平等化。
多年來,我國城鄉基本醫療保險一直處于“二元分割”狀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衛生部門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僅不同身份人群享受的保障水平差異懸殊,還容易出現管理漏洞。
東營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并軌”改革,最大的亮點在于打破了城鄉身份界限,只有交費金額的不同,可按個人意愿自由選擇不同檔次的保障水平。東營市社保中心主任劉童認為,在確保城鄉居民現有醫療保障待遇水平不降低的條件下,不僅較好地實現了社會福利待遇的統一和平等,而且還實現城鄉醫療保險政策、信息系統和經辦機構的統一,全市還減少重復參保8.2萬人,年節省財政補貼2670萬元。
城鄉醫保“并軌”后,如何把“聚”起來的錢管好用好,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為此,東營市強化監管措施,加強對醫保定點醫院及執業醫師的監督。目前全市已對全部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實行信用等級考核,為3800多名醫保醫師建立信用檔案,引進醫保醫師執業行為監控軟件,與醫院財務系統對接,重點監控目錄外自費藥品占比、藥占比、檢查占比等,用以評估醫生的執業行為是否規范。采取信息系統比對與重錄,可避免騙保和重復報銷。
東營市還實行了醫保金預付制度,按醫院上年度聯網發生費用(包括住院與醫藥費)總額的15%,由社保部門預付給醫院,再根據醫院的經營、有無違規、舉報等實際情況總體評估,按考核成績年底結算:醫院發生違規情況,預付金比例就會逐步降低,這對醫院來說是一種無形的監督和約束措施。
王健表示,報銷比例提高后,醫保資金缺口壓力也會越來越大。新的醫療技術、新藥研發、老齡化都會引起醫療費用的剛性上漲,這是不可控的,但通過成本核算規范醫院和醫生的行為則是可控的。如此一來,才能避免醫療費用過度增長,確保老百姓能真正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