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民越來越青睞電動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不過,電動自行車雖然使用方便,但也帶來一連串的問題:交通事故增多、交通違法行為增多、被盜難以追回等,成為困擾城市交通安全的一大“頑疾”。
3月份以來,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在全國率先探索推行電動自行車“實名制”管理,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關注。
免費登記,市民熱情高
5月27日下午,在周村區元寶灣社區,連日的陰雨并沒有阻擋市民對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的熱情。不少市民在元寶灣社區居委會門前排隊等待“打碼”。
“這是民警同志第四次來我們小區免費‘打碼’了。我們社區一共3456戶人家,電動自行車7000—8000輛,已經有近5000輛電動自行車‘打碼’了。”元寶灣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愛華對記者說。
記者觀察了“打碼”過程:居民出示本人身份證進行實名登記,民警檢查電動自行車的電機號與車架號,登記在案的同時,生成每輛電動自行車唯一的一串識別碼;輸入設備后,用一臺手持雕刻機直接將識別碼刻在電動自行車上。由于完全由機器刻字,整個過程用時不足2分鐘。
“每輛電動自行車的電瓶及車架上都刻上識別碼。這樣車主信息及三個號碼全部登記在案,一旦電動自行車被盜,就算識別碼被人為搓掉,還可以通過電機號和車架號找尋電動自行車。”周村公安局自行車管理所李越所長對記者說,“周村自3月19日啟動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以來,實行完全免費,上門服務,所以市民熱情非常高。到現在,周村已經完成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5萬輛。”
全城“打碼”,嚴管電動自行車
電動自行車易被盜、易銷贓、難找回、找回后難尋失主的問題,長久困擾著各級公安機關。據介紹,電動自行車被盜案件,占周村2012年全部刑事案件的31%。
“電動自行車‘打碼’后,銷贓難度增加,同時方便聯系失主。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工作結束后,周村區將在6月份開展集中整治電動自行車被盜活動,對盜竊行為、銷售及購買贓車行為零容忍。”周村公安局局長張國華說。
周村實施的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雖然其主要目的在于打擊盜搶電動自行車,及時發現、退還被盜車輛,但對規范電動自行車交通秩序、減少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打下了基礎。
“電動自行車難管,核心在于處罰難。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往往不隨身攜帶有效證件,面對交警的執法行為,經常出現要錢沒有,要證件沒帶的尷尬情況。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后,再有交通違法行為,找人就很容易了。”張國華告訴記者。
為了快速地實現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周村公安局先后投入50余萬元,與廠家積極聯系,研發了整套“打碼”設備。同時,還自主開發了一套完整的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軟件。
“這套軟件與民警平時使用的手持式身份證識別器聯網,全部實名登記的電動自行車信息都將進入到民警使用的手持身份證識別器中。以后民警在執勤過程中,發現可疑車輛,可以馬上查詢電動自行車的真實身份信息。”張國華說。
據介紹,周村區5月份電動自行車被盜案與4月份相比下降46.8%,實名登記取得初步成效。
監管盲區,期待專門法規出臺
“電動自行車,由于是新生事物,國家目前并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也沒有指定具體的主管部門,監管上存在一定盲區,說實話周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將電動自行車管理放到了自行車管理所。”張國華說。
困擾各級公安機關的電動自行車管理問題,在周村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周村目前所推動的電動自行車實名制,也并非“無懈可擊”。
“主要問題還是實名制登記推廣的范圍太小,以我們周村為例,電動自行車被盜后,如果采用外地銷贓的辦法,被找回的困難就會很大。實名制登記推行的范圍越大,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效果就會越好。范圍大到一定程度,被盜車輛很難銷售,交通違法、肇事很容易找到本人,電動自行車管理就跟機動車一樣了。”張國華說。
周村區實名登記工作完成后,淄博市張店區等多個區縣都將陸續開展電動自行車實名登記工作。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每一輛電動自行車都進行了車主信息登記及“打碼”,但并不是每一輛電動自行車都登記了電機號及車架號。一旦刻在電動自行車上的識別碼被人為抹去,查找車主信息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一些老舊款電動自行車,當時出廠的時候并沒有相關車架號及電機號。二是現在出產電動自行車的一小部分廠家,產品不規范,未設置車架號及電機號。”周村公安局自行車管理所李越所長說。
記者翻閱了相關資料后發現,目前實施的電動自行車國家標準中,對于電動自行車電機編碼、車架編碼等并未做強制性規定。
“現在生產的電動自行車,即使有電機號、車架號,也是各個廠家執行制定的樣式,有的是字母配數字,有的是純數字。編號的規則和位數都各不相同,為錄入信息制造了一定的困難。”李越所長說,“希望國家能為電動自行車的編碼出臺統一的標準,方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