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北京錄央視的《中國味道》,認識了不少新朋友,也長了很多的見識。尤其是各個選手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讓我感覺非常好。當時跟我隔幾個房間的北京廚子小胖就特推崇大董的意境菜,還專門弄了本大董的菜譜在房間里學習造型和擺盤。我當時看了看,覺得都不是什么特別難找的東西,無非就是造型弄得好看點兒,怎么就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的,最便宜一個菜我記得就是一勺嫩青豆,真的就是一勺哦,就賣68元,這還是最便宜的一道菜,那菜價有多離譜各位可以想見一斑。
在我看來,意境菜就是勝在造型和擺盤,好吃反而是被放在其次了,可是有些東西如果想造型好看,口感勢必就會差一些,這在廚師的準則里,其實是舍本逐末的一件事,犯了大忌的。可是現在就是有人愿意花大價錢去買這份創意和格調,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品味不俗,雖然我不怎么認同,可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了,人家喜歡咱也不能勉強不是?
今天這道菜,其實做的人已有很多了,最早我是看過粉竽粘糖的佛手觀音蓮,后來是看了魚菲的版本,我覺得魚菲的海葵靜心蓮更合我的心意,只不過他用的高湯是牛肉丸煮的,我用的是雞湯。
這道菜的前身,應該就是著名的“清水白菜”了,對于清水白菜,有人說是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制,也有人說是諸葛孔明為他的兒子創制的,以母雞、母鴨、火腿、干貝、肘子等上等原料吊成高湯,湯要濃醇入味但又要清澈如水,再下入白菜煮制而成,是一道表面不起眼,但實際非常講究的上等料理。傳說諸葛孔明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子孫,第一要清白做人,清白為官,第二要有君子之風,表面平淡無爭,但內藏珠玉,文心內斂。簡單一道菜,卻蘊含著豐富的儒家哲學,我想這應該是意境菜最早的前身和起源了。以一道菜,來吃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文人風范,才是真正的意境。
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這些小民百姓更難尋覓那些文人雅仕的風骨了,清水白菜這樣的名菜,在百姓的餐桌上,也被當然的簡化了,各式各樣的原料都可以用來吊高湯,只看你想花多少心思和精力而已。愿意折騰的,也可以雞鴨魚肉燕鮑翅的來吊高湯,想省事的,直接雞湯、大骨、肉皮、丸子都可以做湯,只是口味的折扣,是在意料之中的了。
我今天的這個高湯,也是偷懶型的,買了只雞架高壓鍋一壓,凍一夜去浮油,再過濾三遍,就成了清雞湯,我們家高湯都是這么做的,不管下火鍋也好,煮面勾芡澆汁也罷,一湯多用,倒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