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本年度的EMBA秋季班開學了,在一紙官員“禁讀令”下,還是招到了300多位總共只上80天學(20個月、每月4天),但學費交了快60萬的高端學生。

有人士反應,此次“禁讀令”還是有些一刀切,把國企高層也拒之門外,值得商榷,忽視了商學院在推動國企發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已經淪為交際場所的EMBA培訓,確實應當正本清源,本來應是管理精英進一步深造的地方,現在搞得魚龍混雜,有官員想鍍一層金顯擺,也有動機不純的美女以”王的女人”為榜樣,狠下血本去放長線釣大魚。就拿MBA的英文來說,本來應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但Married But Available(已婚依舊可胡來)的搞笑說法也廣為流傳。
在我們看來,隨著經濟發展,商學院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多如牛毛,除了“南中歐,北長江”,開設EMBA課程的院校數不勝數,較為知名的是北京大學[微博]光華管理學院、清華[微博]大學[微博]經濟管理學院、復旦大學[微博]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微博]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學費多在50萬-70萬元之間,其中長江報價最高,為68.8萬元。不知名的則數不勝數,目前中國有200多家商學院,具備EMBA辦學資質的已超過60家,達到了三分之一,這與商業精英教育的初衷完全相悖。
而EMBA培訓也完完全全地商業化,育人理念往往放在了最后,“造圈子”反而成了第一要務,不必看學生們在結業后有何成績,且看他們之前是什么身份就行,如果學生里面有明星、高官、知名大佬,那學什么、怎么學完全是次要的。
這種現象,與目前浮躁的商業環境以及國人交際習慣大為相關,中國人對陌生人往往都是提防的,對商業伙伴也是謹慎的,但對同學、對戰友,卻是可以充分“交心”的,如果關系“夠鐵”,越能搞點特殊,越能私下照顧照顧,越是夠意思、為人仗義,這就是“上大學看學校、考研[微博]究生看導師、讀EMBA看同學”的深層原因。
看來,EMBA教育也應該像鋼鐵、水泥一樣,淘汰淘汰落后產能了,這次“禁讀令”是一個很好地契機。前日郭德綱語出驚人,笑稱禁止公款消費斷了不少相聲演員的生路,連相聲界都受影響了,EMBA這樣的高端“盛宴”,是不是在口感、價位、受眾群體上,也有所改觀了。
來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