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斑駁的滄桑城墻,平滑如鏡的雙軌石道,古色古香的陳舊老街,雨后行走在朱家峪村,600多年的歷史積淀撲面而來,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數百年前的中國村落。6月17日,第九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一行來到章丘朱家峪村時,這些平日見多識廣的媒體同行還是被這個“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的古村景象深深打動了。
然而,隨著深入到村子里,一些意想不到的景象出現了:在村口左側的一大片空地上,幾架高聳的塔吊正在緊張忙碌地施工,導游說這里正在建設一個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4D效果的闖關東主題體驗館;過了施工現場不遠,是一處清末學堂,而就在學堂拐角處,已經建起來一處流水潺潺的人造瀑布;再向里走,導游介紹,在頗負盛名的朱家峪壇橋景觀西南方向,還將打造一個以“知青文化”為主題的景點,建成后朱家峪將成為省內首個以知青文化為主打的景區。
朱家峪作為天然影視基地已享譽全國。2005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山東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
印象中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怎么一下子多了這么多人造景觀?
據介紹,在朱家峪村增設4D體驗館,是景區整體改造的重心,也是設計方案中花費精力最多的地方。章丘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體驗館將為游客帶來參與性體驗,置身其中,才能獲得難忘的旅游感受。通過參與項目,可以讓游客在村子里玩得時間更長些。”
無疑,“留客”是建設這些人造景觀的初衷,然而這是否會破壞古村獨有的歷史文化風貌?
早在朱家峪旅游開發之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趙興勝就去考察過,“過多地增加人造景觀,對古村的歷史風貌是一種無形的破壞。”
27歲的導游朱立華是朱家峪人,她告訴記者,村子現有400多戶1800余人,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搬遷到新村里,目前只有300多人還住在老村,以年齡大的村民為主。村民過去以開辟石材為主,“這些年搞起旅游后,不讓開采石材了,青壯年勞力大多出去打工,真正完全依靠旅游的不是很多。”
對于村內增加新景點,朱立華認為是件好事,“新景點能讓更多的人來玩,人多了對我們當然有好處了。”像朱立華一樣,很多村民希望把旅游做得越大越好,這樣能為他們增加收入,而這也和當地政府對景區加大投入的初衷是一致的。據介紹,目前每年來村里旅游的人數并不是太多,去年村里的門票收入大概六七十萬元,每張門票15元,如此算來一年也就是四五十萬人。
“景區開發與保護是一個悖論,在朱家峪村表現得尤其明顯。”趙興勝認為,規模小且以單一村落為旅游目的的鄉村旅游天然地具有局限性,游客一般是當天來當天走,難以形成度假旅游。如果單純為了留客而在景區內大肆增添人造景觀,勢必會破壞村落獨有的文化資源。如何消除保護與開發這個悖論?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這一難題,慎重作出決策。“無論如何,都要珍惜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千萬不能因為眼前的經濟利益破壞了文化的原貌。一旦破壞了,就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