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線連四海,風箏傳友誼。伴著一場不期而遇的春雪,人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風箏會。4月20日上午,令人期待的第3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泰山(儒風)之春”大型文藝演出在浮煙山國際風箏放飛場上演,散發濃郁本地氣息的特色節目,讓觀眾大呼過癮。當日在放飛場上同步進行的,還有濰坊風箏大賽決賽、第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以及群眾放飛表演。放飛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漫天飛舞的風箏伴著雪花,將天空裝扮得異彩紛呈。天上有風箏,地上有歌聲,浮煙山國際風箏放飛場上呈現出一幅如詩如畫的優美畫面,讓現場觀眾如醉如癡。

文藝演出 凸顯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上午10時,風箏會開幕式拉開帷幕,整個開幕式簡短高效,不到十分鐘就全部完成。隨后,大型文藝演出“同一片天空”精彩上演。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沒有明星助陣和焰火表演,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濰坊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藝表演,創新與節儉成本屆風箏會開幕式的一大亮點。
整臺演出由《龍飛鳳舞迎盛會》《盛世強音奏新章》《繽紛四季敘鄉情》《群英薈萃展雄風》和《放飛夢想鑄輝煌》五部分組成,為觀眾精心描繪了一幅“天上有風箏,地上有歌聲”的意境。演出題材將濰坊傳統的地域文化以歌、舞、詩的形式加以表現,通過精湛巧妙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凸顯了風箏會的人文內涵,展現了世界風箏都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明的完美融合。
演出內容具有鮮明濰坊本地文化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舞龍舞獅、鼓樂表演的人員都來自濰坊各高校及各縣市區的群眾。演出的亮點之一是多流派專業京劇演員齊唱京劇《濰坊頌》,京劇表演隊和五彩臉譜隊作創新程式表演,優美的唱詞表達了濰坊人民安居樂業、求吉納福的生活寄托和建設生態家園的美好意愿。
“和往年風箏會明星云集相比,今年的風箏會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更強調百姓的參與度。”演出組織單位濰坊市藝術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開幕式表演力求突出群眾節目本體水平,體現藝術本體價值,用最少的投入為群眾奉獻一臺最具特色、最為樸實的群眾文化自我展演。
據介紹,開幕式演出共有23個單位,共2500名演員參加表演,他們中最大的74歲,最小的只有8歲,他們用精彩的節目和幸福的笑容,演繹出了群眾對文化藝術的喜愛。
當天的天氣不僅給風箏比賽增加了難度,也給演員們帶來了很多不便。今年15歲的小演員王樂說,他當天表演的是太極拳和七星拳。“因為天氣原因,我們擔心舞臺上會滑,所以剛開始演出時都特別謹慎。”王樂說。

風箏放飛 今年種類更多造型更別致
19日晚開始,一場罕見的春雪,與本屆風箏會不約而至,放飛場的草坪上覆蓋了厚厚的積雪,20日上午,雖然天空仍然飄著細密的雨雪,可是風箏放飛選手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天,放飛場上還進行了濰坊風箏大賽決賽、第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以及群眾放飛表演,龍頭蜈蚣、金魚、泰迪熊、滾地龍……各式各樣的風箏造型活潑生動,色彩絢爛繽紛,放飛場上千鳶競舞,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
據了解,20日上午,在浮煙山國際風箏放飛場,共有200多支代表隊的近500只風箏參加濰坊風箏大賽決賽。下午舉行的第9屆世界風箏錦標賽,共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支代表隊,以及國內58支代表隊參加了比賽。
在濰坊一所中學讀初二的鄭婷玉和家人一早就來到了放飛場,漫天飛舞的風箏讓她激動不已。“今年的風箏更漂亮了,種類更多了。”鄭婷玉說,她每年都會來看風箏放飛比賽。風箏會越辦越好,作為濰坊市民,她覺得非常自豪。
今年22歲的萬潤杰是濰坊醫學院一名大三學生,也是山東南丁格爾服務團濰坊服務隊的志愿者。20日,萬潤杰和她的30多個同學,穿著統一的黃色服裝,早早來到放飛場義務除雪。“今天是我第一次進放飛場,作為志愿者,能為風箏會提供服務,我感到很自豪。”萬潤杰說。
“第一次同時見到這么多精美的風箏,心情特別激動。”20日上午,在放飛場,家住奎文區77歲的宮先生對記者說,“以前都是從電視上看,這是第一次來現場看。而且我兩個月前就給自己的好友打電話,約好一起來看。”
據濰坊風箏大賽裁判長孫會介紹,風箏大賽決賽分兩場舉行,時間分別為20日上午和21日上午,參賽的主要是巨型風箏和龍類風箏。“相比往年,今年的特點是貼近時代、有地方特色。今年好風箏太多了,比如壽光的蔬菜風箏、昌邑綠博會風箏、濰坊銀行的行徽風箏、環保局的年畫風箏等。”孫會介紹說,“巨型風箏和龍類風箏特別多,今天上午放飛了100多只。平面超過15平方米的就是巨型風箏了,而上午參加比賽的巨型風箏每只都在25平方米以上。”
最有愛 澳門客人放飛“河馬家庭”
4月20日上午,放飛場上三只萌態十足的小河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現場的市民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跑到風箏下方拍照留念。
記者了解到,這組風箏的主人叫余樹雄,來自澳門特別行政區,今年57歲。據其介紹,這組風箏的名字叫“河馬家庭”,“河馬家庭”共有五名成員,爸爸、媽媽、哥哥、妹妹和baby(弟弟),這次來參加比賽的是三個孩子,爸爸媽媽現在“在家”。
余樹雄告訴記者,“河馬家庭”是他今年新創作的,創意來自于自己的家庭。他有一個和美的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最小的孩子正在上大學,另外兩個孩子已經參加工作。他本人已退休。余樹雄說,自己對風箏的熱愛離不開太太的支持,因為一年有一半的時間他都在外比賽。他帶著“河馬家庭”去過馬來西亞等國家參賽,濰坊是他的第四站。他拿的獎項都是“最漂亮風箏獎”“最可愛風箏獎”之類,他覺得傳遞愛和友誼比拿獎更重要。
最特別 太原特技風箏擺出別致圖案
在放飛場,13只特技風箏表演吸引了大家的視線。記者了解到,這支特技風箏隊名叫“0351特技飛行隊”,來自太原。放飛隊員孟慶忠告訴記者,他今年70歲,在隊伍里年齡最大。本屆風箏會,他們一共來了20多人,有13人上場表演。“我們每天都在訓練,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我已經連續六年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了。”孟慶忠說。
記者看到,身著統一服裝的隊員每人手中執有四根線,他們嫻熟地收線、放線,控制著風箏的方向和動作,十三只風箏在空中呈圓環造型。“這個造型叫‘大團聚’。”孟慶忠介紹,他們還會擺出“30”的圖案,以祝賀第3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順利舉辦。
“一個人放風箏有一個人的樂趣,團隊放風箏有團隊的樂趣。團體風箏的難度在于互相配合與編排隊形,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一個美麗的圖案。”孟慶忠說。
最堅強 殘疾青年認真放風箏獲稱贊
當天上午,放飛場上一名20歲左右的青年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一歪一扭地挪動著步伐,雙手不停地晃動著風箏線。
青年的父親姜永勝告訴記者,放風箏的青年叫姜瀚,今年21歲,患有腦癱。他們是來自北京的風箏愛好者,聽說濰坊風箏會上有來自全世界的風箏愛好者,他就帶兒子來參加了本屆風箏會。“兒子患腦癱已經好幾年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放風箏,而且醫生也說放風箏時的各種動作有利于鍛煉身體,所以我就經常帶兒子外出放風箏。”姜永勝對記者說,他們從家里帶了十幾只風箏,有自己做的,有買的,姜瀚正放飛的風箏是“中華白鷹”,是他自己做的。
記者看到,風箏在姜瀚手里時而飛起,時而落地,但每當風箏落到地面上,姜瀚總是耐心地將風箏拽起來,周圍的人都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的風箏并不是太特殊,但他認真執著的態度確實了不起。”在放飛場放風箏的市民周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