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城路北側的鞭指巷因古建筑保留相對完整,已經納入明府城古建文化保護規劃當中,然而近日有市民來電稱,不僅古建筑保護動作緩慢,而且又有新房開建。工作人員介紹,施工房屋是危房改造,不涉及古建筑;但是市民卻覺得這種修補方式有損整體古建群落的價值。 記者 曹建民 實習生 王亞男
市民曝古建群里建新房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鞭指巷3號院。這座小院與南側狀元府相鄰,盡管大門經過后人修整,已經沒有了往日古建筑的風貌,但是進到二道門,精細的磚雕門樓卻令人眼前一亮。小院的一位老居民告訴記者,他記憶里這些建筑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90多年前,建筑風格也是與前面的狀元府極為相似。遺憾的是,門樓的頂子已經被拆除,只剩下一段磚梁。
而過了二道門,眼前又變成了一處工地,一棟兩間面積的紅磚建筑已經完成墻體結構。在建房屋旁邊,堆放著當初拆下來的木材。工人告訴記者,這棟新房實際上是片區內危房改造,原有房屋也并非明清古建筑,建成之后還需要做外立面處理,以求跟周邊建筑風格相符。
市民王先生指著眼前正在修建的這座新房,說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先生告訴記者,作為老濟南,對于這片古建筑的保存情況非常關注。“像這樣的個別改造工程,可能短時間內能適應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是對于將來的整體改造來說,無疑是一次財政浪費,對古建筑群的價值也有損害。”王先生說,其實在明府城規劃落實之前,應該凍結這一地區的建筑施工,危舊房屋的居民政府應該考慮其他合理安置辦法。
常年小修小補難改古建窘境
記者了解到,目前狀元府僅存有的兩個大院中,部分房屋也處于危舊狀態。站在鞭指巷北頭南望,門西兩座氣勢非同一般的大門和飛起的正脊,仍能看出大院舊時的繁華。可是院內卻破敗不堪,30多戶居民擁擠的住在里面,私搭亂建的房屋將原木石雕藏進了房中,由于常年得不到維護,這些老建筑正面臨垮塌的危險。從小就住在狀元府里的市民馬先生反映,狀元府雖然是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老建筑逐漸破敗不堪,卻并沒有看到政府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總是說要全面修繕,但是也沒有全面的動作。就是去年的時候修繕過一次,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因為狀元府是比較有氣勢的,但是裝修的很簡單,重新鋪了鋪瓦,過去我記得紅色、綠色、黑色相間的非常漂亮,而且大門非常有特色的門閂,插門的木頭特別漂亮,但是這次改造只是想小修小補,做表面功夫,特別失望。”
專家盼政府規劃早落實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介紹,根據文物法規定,誰使用誰維修。所以,狀元府雖然是文物保護單位,但沒有部門撥款維修。泉城路街道辦事處也只是出于對環境整治和危舊建筑修補方面的考慮,對老建筑的外立面進行裝飾和修補。由于老城區的這些老建筑的產權較為復雜,主要分為個人、公房和企業宿舍。“想保護好,并破解老城區老建筑得不到妥善維護的困境,單靠住戶和辦事處的能力是行不通的。”
記者聯系了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明府城片區已經進行了局部的改造,比如百花洲。但是整個片區的改造規劃、這一片區具體計劃目前還不明朗,不便發布。不過待到明府城片區整體開發時,會將這些名人故居融入到這一組大的景區之中,更好地體現濟南的歷史韻味和文化特色。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要想真正保護好這些老建筑,應制定區域保護性規劃,政府撥出專款,通過政府投資、政府收益、政府管理的方式,統一規劃修繕后再進行開發,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利用好這些老建筑,為濟南這座老城留下些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