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馬爾代夫度假村歧視中國人”的帖子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一些網友隨后也“曬出”他們在境外旅游時遇到的不公正待遇。12日、13日,記者走訪多家濟南的旅行社,多數旅行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出境旅游線路整體狀況良好,但有部分游客反映在國外旅游時受到“歧視”。
爆料 中國游客只吃泡面遭“歧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8日報道稱,據馬爾代夫北部一家五星級度假村——— 伊魯韋利島(又譯伊露薇麗島)海灘度假村的前賓客服務經理趙建科稱,酒店有人說中國的簡稱“CN”的意思是“cupnoodle”(泡面),并撤走了中國游客房間內的熱水壺。趙建科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該度假村工作。趙建科在其聲明中說,新總經理要求他們撤掉所有中國游客房間內的熱水壺,而歐洲游客房間里的熱水壺則予以保留。這份聲明已經在微博上被轉發了數萬次。
12日,據《環球時報》報道,馬爾代夫度假村方面否認“歧視中國人”,馬爾代夫旅游部長阿迪布稱,馬政府尚未收到正式投訴,但會對此類事件嚴肅對待。
旅行社 應給游客爭取權益
大多數旅行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很少會收到游客因受到歧視而發出的投訴,出境旅游線路整體狀況良好,市民選擇出境游不必有顧慮。不過,也有幾家旅行社表示遇到過游客遭歧視的情況。
13日,市民尹女士致電本報稱,她與家人在歐美國家旅游時,也曾遭到“歧視”。她在酒店就餐時,她所在的旅游團被“單獨安排”。“酒店服務員說,其他的位置已有人預訂,我們也沒有什么辦法。”她說。
山東旅行社國際旅游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先生認為,中國游客在境外爭取權益,旅行社應勇于承擔責任。他表示,出境游的中國人中,絕大部分都是隨旅游團出行,作為旅行社,完全應該承擔起與當地景點、酒店進行協商,為游客爭取權益的責任。
王先生表示,旅行社也有責任對游客進行提前提醒,普及當地民俗民情的知識。
提醒 出境游成本高,不應一味追求低價
“入鄉隨俗”通常是旅行社提醒中國游客境外旅游的注意事項。一家旅行社負責人王先生建議,游客出境游前要做足“功課”,盡量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情及法律法規,盡量避免出現觸及當地風俗習慣的行為。
一位業內人士稱,市面上的旅游產品種類眾多,市民要謹慎選擇。海島游、出境游等旅游線路屬于成本相對較高的線路,市民選擇時應考慮其價位的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低價。“價位太低,旅游產品質量就很難保障了,可能會存在安全性及服務方面的問題。”他說。
同時,業內人士還提醒市民,如果參加組團游,旅游者應注意查驗旅行社資質,簽訂旅游合同,并建議游客購買旅游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在旅游景點購物要謹慎,購買的商品要驗證質量并保存好發票等單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