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巍巍泰山南麓,沿104國道往南30公里處有一座古鎮,這就是大汶口鎮,而著名的大汶口遺址就位于大汶口鎮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寧陽縣堡頭村西一帶。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距今五千至七千年間,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接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演變的重要階段。2月28日,記者來到這里,探尋她的故事。
前后三次發掘,7200平方米遺址現身
大汶口遺址就位于大汶口鎮西南和隔河相望的寧陽縣堡頭村西一帶,遺址發掘之后立石碑以加明示。如今,遺址周圍是一片開闊的平地,種著大片的莊稼,只有一塊鐫刻著“大汶口遺址”幾個大字的石碑矗立在田地間,告訴人們這里曾經孕育過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明。
“大汶口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當時考古界并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山東,而是聚集在中原地區。”大汶口鎮文化站站長程勇告訴記者,1959年,為了配合京浦鐵路復線工程,施工時在汶河南岸一帶發現了很多陶器碎片。這些碎片看上去年代久遠,專家很快認定這是新石器時代遺跡,專家對此進行了搶救性的首次發掘,發現了133座墓葬,出土了一批特征明顯的隨葬器物。這次發掘,曾一度引起了考古學界的普遍關注。“大汶口文化”命名的確立便是依據這批資料提出來的。
1974年,為了配合泰安至兗州公路的修建工程,考古學家又對這片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這次出土了一批房基、灰坑、墓葬等遺跡,遺跡中豐富的陶、石、骨牙器等文化遺物,進一步豐富了該遺址中的早期大汶口文化和更早一些的文化遺存,為探索大汶口文化的淵源極其譜系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鮮資料。
“第三次大規模的發掘是在1978年春秋兩季。”程勇介紹說,經過前后三次發掘,發掘面積7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座,出土隨葬品2100余件。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1982年被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推翻中國文明西來說
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盧續超指著博物館中陳列的各種石器說,遺址墓葬中,絕大多數都有發現的隨葬品,其中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其中石器、骨器的生產工具如石鏟、鐮刀等共萬件文物,其中鏟和鐮的發現,說明了當時的農業基本上是鏟耕、鐮收,耕作條件和技術比過去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
遺址的墓葬中,以陶器質地細膩堅硬、造型勻稱優美、品種類型繁多而著稱,并有了彩陶。“很難想象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我們的祖先居然能制造出如此工藝精美的物品。”盧續超指著代表當時彩陶制作水平的文物彩陶豆復制品說,因為這件物品的形狀像是象形文字“豆”,所以把這件物品叫做彩陶豆。“上面的顏色并不是涂上的顏料,而是古代人把紅、灰等石塊磨成粉,涂在上面然后燒制而成。”盧續超介紹,這些工藝品表明,當時手工藝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可能是我國手工業最早發展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大汶口鎮文化站站長程勇介紹,在18世紀西方學者曾預言“中國文明是西方遷移而來之說”,那時的中國封閉落后,無文物考證,但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隨葬品揭示了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為研究我國父系氏族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事實證明,中國的古代文明要早于西方,推翻了中國文明西來之說。
除此之外,遺址中的墓葬隨葬品的差異可以表明私有財產出現了,氏族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氏族公社的公有制也遭到了破壞。
自籌資金,村民建立博物館
采訪中,程勇帶著記者來到了距離遺址大約幾百米遠處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由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盧續超聯合當地17名村民籌集資金而建。
這座博物館只有10間房屋,其中的8間展廳被劃分成石器、陶器、房址、先民活動場景和墓葬等五個展廳,共展出各種文物上百件。展廳雖然不大,卻布置得井然有序,文字介紹也簡明準確,看得出老人的考古功夫和為此花費的心血。“這都是村民們從民間收集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鑒別、整理后,一一陳列布展,其中有不少是復制品。”之所以要籌建博物館,博物館館長盧繼超介紹說,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汶口文化的保護開發被擱淺。許多游人慕名前來參觀,所能夠看到的只有一塊鐫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別無其他,人們高興而來,掃興而去。
為了不讓大汶口歷時幾千年的史前文化沉寂于地下,老人決定在有生之年發動民間力量,為保護和開發大汶口文化,籌建了大汶口文化博物館。
在盧繼超的努力下,2001年9月大汶口文化博物館掛牌,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這個博物館由起初的幾件石器、陶器,發展到現在近百件文物,這其中有80%都是極具收藏價值的石器珍品。
遺址成展示古文明窗口
程勇介紹,大汶口文化遺址自發現以來,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3年,大汶口鎮政府投資40萬元對大汶河上的古石橋進行了整修和維護,積極推薦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升級。2006年12月,云亭山遺址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山西會館、古石橋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做好了各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保護范圍、有保護組織、有保護標志碑、有記錄檔案的“四有”工作。2007年6月,市政府公布了文姜城遺址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各文物景點都豎立起了保護標志碑。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目前大汶口遺址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文物保護規劃項目庫等。除此之外,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赫然出現在國家第一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的名單中。
程勇說,大汶口遺址的發現,揭開了中國文明的發展史,在考古學上填補了一項空白,也為中國的發展史填補了一項空白。目前,市、區、鎮各級政府把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放到重要位置。在不久的將來,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將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