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是世界上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它偉大到讓人無法理解,印加人到底如何修建了它,為什么修建它?
在庫斯科,我們等著去馬丘比丘的火車。不看見那個地方,是不肯離開秘魯的。庫斯科是位于3400米海拔的高原,空氣特別稀薄而潔凈,天空更是藍寶石一般的晶瑩剔透。但對于游客來說,這里的海拔和拉薩差不多,一個生活在低地的人來到這兒,必須學會適應呼吸。
外國人進入庫斯科,看到穿拖鞋、拖著矮小的駝羊散步的印加人,都會激動不已。駝羊是南美四種駱駝形動物中最有名的一種,這種號稱南美洲最大的動物,其實個子很小,與其說像駱駝,不如說類似綿羊。
與其他大洲不同,南美洲的原始居民很少馴化野生動物,因此在歐洲人到達南美洲以前,這里沒有羊、牛、馬等常見的家畜,而駝羊則是唯一的例外。作為原產于南美洲的古老畜種,駝羊在1000多年前就成為南美居民的食物和運輸工具。遺憾的是,由于駝羊的絨毛珍貴,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捕殺,野生駝羊在400年前就滅絕了。
在當地語中,庫斯科意為“肚臍”(或稱“世界的中心”)。11世紀印加帝國初期,第一個印加人曼寇·卡帕是因為領受了父王太陽神的旨意,才修建了庫斯科城。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和征服之后,在遼闊的印加帝國時代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發展成為帝國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中心。
印加帝國的社會組織是非常等級制的,這種觀念影響了庫斯科的設計布局。印加人為了使規劃布局嚴整,同時得到自然之神的庇護,便按照美洲獅的身形來設計庫斯科城。城北的山顛就是美洲獅的頭部,著名的薩克塞華曼要塞就建造這個制高點上。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后,曾一度試圖摧毀它,但因無法搬動那些巨石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