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越南文化
被法國改變的現代審美標準
越南建國之后,他們并沒有回歸昔日使用漢字的傳統,而是繼續使用法國人帶來的拉丁文作為官方語言。也許在越南人看來,這意味著不再是中華文化的附庸。
當我去越南的時候,映入眼簾的第一件事物,就是那些不熟悉的拉丁字母,它告訴我中越之間的距離,并非是“山連山,水連水”,地理上的距離可以輕易實現跨越,而文化上的差距,卻像一堵看不見的圍墻,阻隔著彼此之間的交流。
追溯越南的歷史,它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上千年時光中,它都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但是,歷史在19世紀末重新書寫了。那時的清朝政府與法國展開了一場戰役,史稱“中法戰爭”,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場非常窩囊的戰爭,戰爭勝利了,卻簽訂了屈辱的和約,法國“不勝而勝”。這場戰爭,讓越南走向了去“中華文化圈”的歷程。
行走在越南街頭,除過那些東方面孔的越南人,除過一些廟宇神社的漢字匾額之外,我恍然覺得自己是行走在法國文化浸淫的某個角落。法國人在越南開展殖民統治時期,傳教士借助法國總督府的力量,改革了越南使用的文字——把官方使用的漢字改為拉丁文字,他們利用越南方言的發音特點、借用拉丁文創制了一套表音文字,在法國總督府的強力推行下,今天的越南語形成了。后來,越南民族解放、獨立建國之后,他們并沒有回歸昔日使用漢字的傳統,而是繼續使用這些拉丁文作為官方語言。也許在越南人看來,這套文字雖然帶有殖民色彩,但它意味著不再是中華文化的附庸。
越南人繼承的殖民文化,可不僅僅是拉丁語。在胡志明市(殖民時代稱為“西貢”),我們的向導翻譯——《西貢解放日報》的記者陳福生對我說,在西貢,大家能看到的最美的建筑,都是法國風格的建筑。胡志明市政府所在地,是昔日的總督府,它是胡志明的地標建筑,它那鮮明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在胡志明市其他建筑群中凸顯著異域色彩,吸引國內外游客駐足留影。相距不遠的大教堂、郵局等建筑,更是彰顯著法國文化的強大感染力。殖民時代的法國人,在湄公河畔,在西貢、河內等城市的重要街區內,系統修建了大量的法國建筑,西貢因此贏得了“東方巴黎”的贊譽。先是法國人示范,接著越南官吏們開始仿建,最后影響到民間,越來越多的越南人開始接受法國風格的建筑——米黃色的墻壁、紅色的瓦頂、綠色的百葉窗,一位越南歷史學家曾說:“這符合越南人的現代審美標準”。建筑流行法國風,直到現代建筑風潮席卷全球之后,越南的仿建才告終止。今天,越南人別具意味地在昔日法國總督府的附近建起了越南第一高樓——Bitexco金融大廈,它高269米,由紐約的Carlos Zapata Studio事務所設計、巴黎AREP公司開發,大廈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荷花的花瓣,而荷花是越南的國花。歷史繞了一個大圈,胡志明的新老地標,跨越百年,卻都由法國人建造。2010年,我去胡志明的時候,Bitexco大廈還在施工,2012年12月我再次來到胡志明時,Bitexco大廈已經投入使用,它集胡志明最好的寫字樓、商場、餐飲店等為一身,許多國際品牌的商品在這棟大廈里云集,觀光電梯可以直達頂部,票價是10美金。我來到大廈頂部,傍晚時分的胡志明,車水馬龍,燈火輝煌,在一大片高低錯落的灰藍色建筑群中,不遠處的法國總督府,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向導陳福生對我說,今天,越南還出臺了相關法令,嚴禁民眾隨意拆除破壞法國風格的老建筑,那些跨越百年的法國建筑,都受到國家的嚴格保護。
為什么越南人如此鐘愛法國風格的建筑呢?越南朋友說,那是對遠逝年代異國情調的懷戀,也是越南國際化的外在表現。杜拉斯的《情人》,喚起無數法國人的舊夢,紛紛來西貢尋找祖輩的遺韻與夢想。但更多的西方面孔,把越南當成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旅游國度,到這里來享受熱帶的陽光、水果和閑暇。
除了法國建筑,法國人還教會了越南人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從種植咖啡到調制咖啡,再到飲用咖啡,人們說,越南人的一天是從早晨的一杯冰咖啡開始,到晚上的一杯冰咖啡結束。正是法國人讓越南人離不開咖啡,依賴于咖啡。
去越南的人,離開時都會帶越南香水,諸如“西貢小姐”、“越南小姐”這樣的香水品牌,都大受歡迎。喜歡香水的人都說越南香水有法國香水的浪漫情調,當然,這也離不開法國的影響。越南的熱帶雨林中,有許多芳香型植物,法國人按照自己的品味制作出香水,當他們撤離時,香水配方留在了越南,于是越南香水,便跨越百年,依舊保留著法國韻味的芳香。
今天的越南人,一直在強調自己的文化,不說中華文化,不說法國殖民文化,他們說擁有獨特的越南文化,這種文化是什么呢?也許是混搭,也許是融合。就像西貢小姐香水的包裝一樣——現代工藝制造的玻璃瓶子宛如一位身形婀娜的西貢小姐,她戴著越南式樣的竹斗笠,穿著由中國旗袍改制而成的“奧黛”,瓶里面裝的是利用法國配方提取越南植物香料而成的香水。越南有一首詩歌《沒名字的河流》寫道:“我出生時,暗自嗚咽/藍天,大地/溪水黝黑/長年累月下,我逐漸成長/沒人對我細加照顧/沒名字的人/沒名字的河流/有顏色的鮮花/芳香撲鼻,萬籟無聲/河流,過客/在那旅行的生涯里/度過年年月月/我虧欠祖先的恩德,難以忘懷/我舉目猶豫,能否穿州過省/重返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