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口瀝的岸邊還長著兩棵古榕,樹齡已逾百年,枝干屈曲遒勁,兩人方可環抱。近百年來,它們默默地注視著港口瀝的變遷,陪伴港口以及港口人成長。在當地村民心中,這兩棵古榕猶如神明顯靈般神圣不可侵犯。每當黃昏時分,不少洗腳上田的老港口都愛坐在古榕樹下,或閑拉家常,或眺望河堤美景,或追憶過往,或感嘆歲月。而這兩棵蒼翠的古榕卻靜靜地守在河堤上,為過路的村民遮風擋雨。好在古樹下還有擺渡船經年累月的搖櫓聲與它相依相伴,形成一幅流水人家的淡淡水墨圖。
說起這兩棵樹的歷史,村里的老人顧爺爺拍著粗壯的樹干笑道:“這兩棵樹還是村里小孩子的成長樂園。古榕粗壯的樹枝向河邊延伸,而村里的小孩子總愛脫光衣服,爬到樹枝上比賽‘跳水’,尤其是夏天傍晚,村里男女老少都來這里洗澡、乘涼,非常熱鬧!辈贿^近年來,其中一棵榕樹內部已經腐爛,整棵樹從樹干的腐爛處裂開,恐怕就快要枯死。
經過古榕樹,走到港口瀝長堤的盡頭便來到港口的“天后宮”。天后宮始建于清朝咸豐七年(1857年),1999年重新遷建。在“天后宮”正門,有一塊花崗巖石碑,橫刻著三個金色的楷書大字“天后宮”,在碑的右邊寫著“辛亥年冬”。據那里的管理人員介紹,“文革”時,這塊三米長的石碑被用來放在田邊的小溪上當橋梁,后來就沉到了1.5米的水下,修建宮廟時,請了幾個人才把它撈上來的。還有兩塊石刻都放在宮門的旁邊,分別為“修建碑記”和“甲申碑記”,內文均為捐款名單,可惜已經殘缺。據說,這些石碑都是出自清朝。其中,捐款名單的兩塊石刻曾被一村民拿來當刀架,重修時才捐出來的,因而上面的字跡被磨損掉。
民風淳樸老街美
從“天后宮”出來,還可以到港口瀝周邊的村里逛一逛。從港口居委會的老街走進去,窄窄的街道,不乏繁華,人來人往中又不缺小鎮的淳樸民風。年老的店主雖然互不相識,但對于你的到來也頗為熱情。若走累了,還以找一家老制船廠,坐在小板凳上,看著店主手拿木刨在熟練地制船,在“咚咚”聲中娓娓地訴說曾經的輝煌。
沿著老街前走,有居民在自己的屋前曬著魚干。村里的老人顧爺爺指著那些魚干,滿懷感觸地告訴記者,解放前,港口人生活很艱苦,家家戶戶基本上沒有隔夜糧,即使是大年夜,也拿不出好處吃的東西來。后來,有人把在河里打多了的魚臘好存放起來,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把這壇魚醬拿出來全家分享,讓窮慣了的一家人歡歡喜喜地過個新年。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了千百倍,過去那種艱苦的歲月,年輕的一輩忘了,可老的一代卻念念難忘。何況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對于一些新鮮的事物很容易忘記,不過,年輕時的記憶,卻從來沒有褪色,就好像這條老街,盡管己是滄海桑田,沒有了當年的熱鬧。但過去的記憶,卻依然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