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三亞,有著蔚藍的大海,細軟的沙灘,椰樹成林,鮮花盛開,是一個充滿熱帶風情的國度。或許,這也是絕大部分人對三亞的印象。殊不知,位于祖國南端的她,還有著別樣的原生態文化。檳榔谷千年的黎苗文化,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海天佛國南山寺,不去海邊,依然精彩。
檳榔谷 原住民文化的保護天堂
在檳榔谷,可以真正了解到海南最原始的民族文化。檳榔谷是在原有的黎族原著民村莊的基礎上打造的原生態文化景區。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先民,根據文獻資料及考古發現,黎族與我國南方的百越族的后裔俚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由于位處海南島嶼的脊梁——五指山山脈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兩邊森林峻峭,中間是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故稱檳榔谷。椰子代表海南,檳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婚,這“檳榔”二字可以說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他們在見到親朋好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豎起大拇指高喊“啵隆”,黎語檳榔的意思。
在檳榔谷的黎族傳統文化博物館里,珍藏著整個海南島最齊全最珍貴的黎族各種民間文物、見證黎族發展歷程的種種器皿和圖片。
黎族傳統土房里,年邁的阿婆在昏暗的燈光下,把繃在織布機上的線捆成一小撮,這是古老的扎染,導游告訴我們阿婆已經七十六了,但眼睛非常好。土房外,有的阿婆在織布,有的阿婆在做黎織,見到我們,豎著大拇指高呼“啵隆”,她們依然住在土房里,一輩子的習慣無法改變。
見到紋面阿婆的第一眼,好慈祥,并沒有怪異之感,仿佛那紋面早已與阿婆融為一體。無人打擾的時候,她們忙著手中的活計,織錦,有人上去想要合影時,又熱情地對著鏡頭微笑。
有一位年齡近百的紋面阿婆,雖然不會說普通話,那股老頑童的樣兒卻把在場的人都樂壞了。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黎族人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并告誡后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的規矩,女人如不繡面、紋身,死后祖先不相認。繡面、紋身多于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
印象中的三亞,有著蔚藍的大海,細軟的沙灘,椰樹成林,鮮花盛開,是一個充滿熱帶風情的國度。或許,這也是絕大部分人對三亞的印象。殊不知,位于祖國南端的她,還有著別樣的原生態文化。檳榔谷千年的黎苗文化,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海天佛國南山寺,不去海邊,依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