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吸引外地人來漢就醫,又讓本地市民看好病、多省錢,武漢市醫療建設將重點打造“頂天立地”工程,做大做強優質醫院,做精做細社區服務。昨日,記者從武漢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獲悉,到2020年將武漢市打造成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即中國醫都的發展規劃正式開始實施……
名院名科叫響全國
武漢市衛生局局長李滔介紹,根據建設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規劃,現有中心城區的同濟、協和等大醫院,將發展成為全國的龍頭名院,市屬醫院則將打造成在全國有影響力和輻射力較強的品牌專科醫院,吸引更多外省市疑難危重癥患者來武漢就醫。同時建立專科領域國內頂尖的診療中心,例如同濟醫院的器官移植、協和醫院、亞心醫院的心血管疾病、武漢市三醫院的燒傷救治等,要打造“十大國家級疑難重癥疾病診療中心”。
知名醫院的優質資源也將在更多城區進行升級,例如光谷將成立醫學中心,沌口將新建一家亞洲心臟病醫院,金銀湖將開辦“協和國際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將在漢陽四新新建一個院區等,這些重大建設項目,都將支持優質的大醫院做大做強,為更多區域的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新遠城區建設大院
在經濟新興、人口聚集較多的后湖、古田、四新、南湖、魯巷和楊春湖等六個區域,每個新城至少各建設1家高標準的三級綜合醫院,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區”。
規劃還引入國際優質醫療資源來漢開辦高檔次國際化大型醫院,在武漢光谷生物城建設“光谷國際醫療城”,在蔡甸后官湖地區建設“后官湖國際健康城”,在黃陂盤龍城地區建設“盤龍城國際療養城”,滿足醫療高端消費人群、外籍人士特需醫療服務需求。
家庭醫生服務到人
據介紹,武漢正在大力推行家庭醫生制度,試行醫師多點執業,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3年,在中心城區組建家庭醫生團隊200個,力爭簽約人數達到60萬。在全國率先嘗試大醫院直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模式;在漢陽、硚口、江漢、武昌等大醫院比較集中的區全面推行大醫院直管模式,探索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在公立醫院與基層社區醫院之間,實現人才互通、醫療互通、資產互通。
到2020年,武漢要建成水平一流、環境一流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市6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示范水平,中心城區建成100個“紅鋼城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2000名常住居民配置1名合格的全科醫生的要求,全科醫生簽約服務率要達到90%,也就是說城鄉居民都必須享受到家庭醫生的服務。
大病醫保全面展開
李滔介紹,武漢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大病保險資金從城鎮居民醫保基金、新農合基金中劃撥,參加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城鄉居民,不用額外交錢,將享受基本醫保報銷之外的再次報銷。對于基本醫保報銷后的個人負擔費用,超過8000元以上的部分,按照實際支付比例不低于50%的標準予以分段報銷,預計大病保險工作將于4月前全面展開。
例如,一個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在定點醫院住院費用達5萬元,新農合報銷60%,即農民自己花費達2萬元,自付部分超過8000元,這2萬元的費用今后將可以再通過“大病醫保”予以報銷50%以上,也就是該農民還可以多報銷1萬元。
先看病后付費試行
李滔局長介紹,武漢的“先看病后付費”試點工作,將選擇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開展,首先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試點,然后向其他醫療機構逐步推開。2013年可能會在蔡甸區先行試點。在試點地區,新農合的病人與醫院簽訂《住院治療費用結算協議書》,將《合作醫療卡》交醫院合管辦,并繳納起付線所規定的費用就可住院治療。待出院時只需繳納全部醫療費用中由個人承擔的相應部分,而歸醫保部門報銷的費用則由醫院相關管理機構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