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堅
今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財稅領域的深層次改革正在加速推進。其中,央地關系改革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省級財政廳長在這場改革中的位置特別關鍵。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奠定了中國目前財稅體制的基礎。在這輪改革中,中央政府為了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對地方政府開展了艱難的說服工作,最終讓地方政府同意實施分稅制改革方案,中央財政收入占比此后總體上不斷提升。
與“一行三會”的垂直管理不同,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財政廳長實行屬地管理,是省級地方政府的組成部門,受財政部的業務指導。在省級財政廳長的群體中,財政部和省級財政廳之間、各省財政廳之間在人員任職方面的互動非常少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在現任的31位財政廳長中,只有湖南省財政廳廳長鄭建新例外。鄭建新在擔任廳長之前,相繼擔任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副處長、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掛職)、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等職。鄭的前任史耀斌同樣由稅政司司長短暫擔任湘潭市市長后轉任湖南省財政廳廳長。目前,史耀斌已升任財政部副部長。
省級財政廳上調財政部的案例也不多見,在2013年除史耀斌外,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在擔任3年副省長之后亦調任財政部副部長。分析人士認為,擔任過地方財政廳廳長的他們對基層情況更加了解,在擔任更高級別的財政官員后會創造性地推動財稅改革,把握好改革的節奏、步伐和切入點。
在目前的財稅體制下,中央和地方財政系統的“互動”更多體現在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上。分稅制改革后,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不斷上升,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也不斷增加。對地方財政部門而言,為了增加本地財政收入,除了挖掘本地財稅潛力外,就是爭取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在經濟不發達省份,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更大。
在今年寧夏自治區的財政工作會議上,寧夏財政廳廳長張蘇安通報稱,上半年寧夏轉移支付資金比上年凈增加52.1億元,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凈增加17億、3億,其他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亦有增加。此外,他還按處室列示了各處爭取的中央資金。“其他各處今年爭取中央資金力度還要加強,廳領導要親自跑。”他在會議上說。
在轉移支付資金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因為按照相關因素計算,變動空間較小,而專項轉移支付則協議性較強,亦是各地積極爭取的項目。按照國務院的45號文的要求,未來一般轉移支付的比例要提高至60%以上,這意味著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將會壓縮。但在改革過程中也蘊含“機遇”。“現在是調整專項定基數、追加專項的最佳時間,分管廳長要親自跑,了解情況,對接項目,必要時可以請書記、主席出面支持。”張蘇安在會議上說。
與寧夏一樣,經濟發達的廣東也積極爭取中央對廣東更多的支持。
廣東是全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上繳中央財政收入較多,但中央轉移支付及返還較少。以2010年為例,廣東上繳中央財政5187億,而收到的轉移支付及稅收返還僅有1125.45億,后者只是前者的五分之一,但廣東卻負擔著2500余萬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人口支出,人均財政支出排名靠后:2012年其人均財政支出位居全國第21位。
廣東省原省委書記汪洋與原省長黃華華曾與財政部原部長謝旭人舉行座談會,討論中央與廣東的財政分配問題。廣東方面希望財政部考慮人口因素和人均財力水平,加大對廣東的支持力度。
不過,新一輪財稅改革,央地關系方面的改革目前并不多。“牽扯到央地關系的種種提法大都是原則性的,還沒來得及由原則性的提法深入到細致性的具體安排。”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11月26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
未來,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央和地方財政系統之間又面臨新的博弈,而財稅體制中也在央地博弈中進一步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