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11月1日電專題:大運河北段斷航多年污染嚴重 恢復通航能否保護活態遺產?
新華社記者李鯤、孫曉輝、高博
作為新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中國大運河在山東濟寧以南部分依然發揮著重要航運功能,運力與京九鐵路相當。但在濟寧以北段落,大運河卻已斷航多年,不少地方出現污染、干涸等衰敗現象。作為活態世界遺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恢復和保持通航才是對大運河最好的保護,那么,就濟寧以北段落而言,“通則不痛”能否真正實現?
大運河在城市下游成垃圾場
一般認為,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于公元前486年,現在的大運河基本保持了元代京杭運河的形態,曾經是我國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主要功能是漕運,即將南方的糧食運到首都北京。濟寧因為地處魯中山區海拔較高而被稱作“運河之脊”,是整個運河的分水嶺。事實上,在濟寧以北部分,它的通航在歷史上也面臨缺水等許多問題,古代朝廷為了保證漕運而采取了許多技術上和政策上的手段。但清代末年,由于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等原因,清政府停罷漕運,大運河的北方段落開始走向衰落。
記者查閱史料發現,民國時期,雖然政府曾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利用運河興辦過多條客貨運航線,但都因運河的衰敗及鐵路的興起而很快作罷。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朱陽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隨著氣候變化和許多河流中上游興建水庫閘壩截留水源,濟寧以北的運河最終失去航運功能,隨之而來的是運河進一步的衰敗。
記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調研發現,在許多地方,大運河在城區是人工攔截的景觀和水柜,但在城市下游卻成了垃圾場。在北運河屈家店樞紐附近河段,記者看到河道兩側堆滿垃圾,部分河床中種植著作物;在南運河獨流鎮附近河段,許多村民的平房甚至樓房就建在河邊,河道最窄處僅一米左右,河水表面“綠膜”覆蓋,兩岸垃圾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