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貸黑名單
時至今日,張繼升仍認為進軍房地產并非戰略失誤,2004年的“慎貸名單”(俗稱銀行黑名單)事件才是三聯集團盛極而衰的轉折點。“三聯從天上掉下來,過程是很簡單的,從2004年陷入困境,到現在已經十年多了,這樣漫長的時間內,三聯仍然與命運在抗爭。”
2004年,銀監會與央行聯合向金融機構下發了一份通報名單,要求高度警惕對名單中企業的貸款。在這份民企唱主角的名單中,山東聯大集團赫然在列,上榜理由是“企業業務范圍較廣,對外過度投資和擔保”。而三聯集團也以聯大集團控股企業的名義被列入該名單。
山東聯大集團成立于1985年,隸屬于山東省經貿委下屬的經濟技術開發中心。掌門人吳曉夢與張繼升曾在此處共事,又幾乎同期下海,分別創立了聯大與三聯。
曾有熟知聯大集團的人士透露,聯大可謂巨無霸,資產龐大,所控制產業遍及山東各地,如山東房地產集團、山東勝利集團,山東潤華集團等十大產業集團;同時大舉涉足金融行業,入股華夏銀行及廣發證券、天同證券。
按張繼升的說法,三聯集團為山東聯大的關聯企業,并非控制企業。聯大集團試圖拉三聯“入伙”時,張繼升堅決反對。后礙于同事面子簽字后,張告訴吳曉夢:股東大會沒有給他授權,這個簽字沒有法律效力。“但就是這個東西惹了禍。”
2000年初,聯大集團向某股份制銀行申請一筆數額較大的信用貸款。在雙方的溝通中,聯大在所做的企業宣傳冊中,聲稱三聯集團是其子公司。其時,三聯正大手筆重組鄭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風頭正勁。聯大借此成功拿到貸款,但卻未能按期償付。
“聯大和三聯既沒有任何股權關系,更不是隸屬關系,也沒有業務往來。這家銀行只憑一本宣傳冊就給聯大貸款。貸款逾期后該股份制銀行將聯大、三聯一并上報,直接導致三聯進入了銀監會的慎貸名單。”張繼升說,“貸款時未詳細調查三聯與聯大的關系,慎貸名單上報時更是隨意。這些對企業生死攸關的大事,我們都是事后才知道。”
進入慎貸名單,對三聯集團形成巨大殺傷力,三聯的命運從此急轉直下。
名單剛一發下,幾家股份制銀行就開始行動。在三聯貸款尚未到期之時,以業務技術處理的名義要求三聯還款,并承諾一周之內再重新貸給三聯。
還款之后,銀行卻不再貸款給三聯。盡管只有2個億左右,但直接引發了后續幾個大銀行的行動。張這時候才知道有這份慎貸名單的出現。
短期之內,銀行擠兌風潮令三聯損失6、7億元之巨。“這么大一筆錢,即使比三聯更大的企業也受不了,搞垮一個企業也就是一夜之間的事。”張繼升迅速找到時任山東省銀監局局長王進誠。“我當時打了一個粗俗的比方,走大街上,一個人說我是他兒子,我就真成他兒子了嗎?”
王進誠認為此事非同小可,立即趕赴北京,匯報時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劉很重視,但調查發現三聯的貸款基本都在山東,而且慎貸名單也不是作為公開資料發的,銀監會很難澄清,建議交由省銀監局處理。
此時,山東省政府也開始介入調查。在三聯提供的一份情況說明書上,山東省政府分管領導批示,由分管秘書長負責協調處理。同時,銀監局為此下發了一個關于“嚴格禁止以欺騙手段收取貸款”的特急通知,銀監局主要領導緊急召集相關銀行負責人開會時“聲色俱厲”,希望能扭轉局勢。
政府出手、銀監局協調,避免了擠兌潮繼續蔓延,盡管省政府為此召開十幾次會議,但銀行間誰也不愿邁出第一步,三聯與銀行從此再未有蜜月期。按照銀行工作流程,上級銀行可以對下級停貸,但無法干涉其放貸。而且在征信系統中,三聯已經被列為不良客戶,三年內再融資的路被堵死了。張繼升說,“這好比蓋樓,一層層很緩慢,但想炸掉它,幾十分鐘就可以。”
慎貸名單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張繼升回憶,進入名單的企業中,轉危為安的只有上海郭廣昌的復星集團。
復星集團同樣第一時間尋求政府幫助。不同于三聯的是,復星最主要的貸款銀行集中在兩家,上海市政府比較容易協調解決。可當時三聯是跨行業、跨區域的大型混合企業,在山東14個地市都有大規模投資,無法像復星一樣處理。
到2005年年中,不足一年,三聯花費20年時間建立的龐大系統接近崩潰。張繼升感慨:“就像抽血,400CC可能沒有問題,但800CC就對健康產生損壞,如果抽到2000CC,這個人就休克了。企業失血過多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