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三聯之死:被33萬平省直機關福利房拖死
8月,濟南。沿繁華的商業步行街泉城路一路向西,盡頭可見三聯大廈,底商有5層,均為三聯商社大賣場。正值30周年店慶,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它曾是山東三聯集團縱橫捭闔的見證,如今卻和三聯形同陌路,早在6年前,三聯商社就被國美電器收購,三聯集團失去唯一的上市公司。
64歲的三聯集團董事長張繼升已經很久沒有踏進公司總部,也有4年未出現在公眾面前。自2010年4月三聯提交破產方案后,曾經的意氣風發已被雨打風吹去。
與他辦公室一墻之隔,以山東省審計廳人員為首的幾十號人馬正在忙碌。伴隨濟南最大爛尾項目——彩石山莊進入司法程序,項目開發商三聯集團的破產重整已經邁出實質一步。
這一占地2400畝的爛尾項目已困擾當地政府多年。由于三聯資產已全部凍結,該項目于2008年停工,2000多戶購房人奔走數年后,山東省政府最終成立協調小組,常務副省長孫偉任組長,試圖徹底解決彩石山莊糾紛。三聯破產問題由此被提上日程。
三聯集團誕生于1984年,為山東省最早一批計劃單列企業,商業銷售曾連續十年排名全國第一。在國家863計劃中,三聯被科技部確定為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示范工程唯一企業。高峰期擁有幾萬員工、160家公司,業務橫跨房地產、商貿流通、電子信息技術、旅游文化和傳媒等五大產業。
命運莫測。以2004年進入銀監會的慎貸名單為轉折點,三聯從巔峰跌落。十年間周旋于各類不可抗力之間,與銀行反目、失去上市公司三聯商社大股東地位、押寶地產并毀于地產。
如今而立之年的三聯,就像是劃過天空的一道流星,其軌跡并非全然自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微妙的政商關系、莫測的行業變化成就三聯,也顛覆三聯。
折戟房地產
彩石山莊成為三聯蓋棺之作,看似偶然,伏筆在1998年卻已埋下。正是從這一年,三聯集團與地方政府的蜜月期漸至盡頭。
1998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中國進入商品房時代。也正是在這一年,三聯集團大舉進軍房地產業。坐擁房地產業黃金十年、如日中天殺入地產領域的三聯集團,未及享受行業高速發展的紅利,就陷入一場又一場是非糾紛中。
波折背后,似有雙無形之手在攪動
三聯集團開發的第一個項目是位于濟南南部的“陽光舜城”。項目占地8.7平方公里,被稱作“長江以北第一大盤”,此盤一出,三聯收獲贊譽無數,也更堅定張繼升做房地產的決心。
“你不得不說,張繼升很有戰略眼光。”同城的房企三慶集團董事長吳立春說,“他不僅認準了地產黃金十年,土地的選擇也非常好。”
此時的三聯,陶醉在一炮而紅的喜悅中。山東財經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人士說,該項目占地4003畝,建筑面積267萬平方米,其中33萬平為省直機關福利房(經適房或最后一批房改房),開盤當日轟動全城,李詠為主持,成龍當嘉賓。
正是這33萬平方米福利房,成為三聯日后大包袱。熟悉內情的人士說,當時與業主簽約購房合同的不是三聯集團,而是山東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之后,山東省政府通過委托貸款等方式將購房款返還給三聯。三聯對這種方式并不滿意,且雙方對結算價格有分歧。這場糾紛始終未能解決。
《財經國家周刊》得到的一份三聯集團內部文件顯示,該項目如按成本價計算,三聯損失達2億元,若按當時市場價格計算,損失達7億元。
三聯并未意識到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糾紛。有知情人士說,三聯大手筆拆掉兩個自然村,涉及約3000村民。每人10萬元補償款、40平方米回遷面積;年輕人聘為三聯職工,年老者每月發三、五百元補助。
將村民變為企業員工,這是日后三聯慣用的征地方式,提高拆遷速度的同時,三聯也背負了沉重負擔。三聯內部資料顯示,地產項目共承接7000名富余職工,工資福利支出達5億元。
但這一蜜月期未能始終延續,由于資金鏈出現問題,三聯承諾的補償款及補助發放出現拖欠,引發村民不滿,時有上訪事件發生。
挾陽光舜城之勢,三聯在1999年開始操作另一超級大盤——鳳凰城。這個11.75平方公里的項目可用面積近1.5萬畝。三聯在政府協助下撤并4個交通極為不便的貧困自然村。“前期投入5億元左右。”三聯人士說。
然而2年后,國務院認定鳳凰城項目屬地方政府違規操作,要求恢復原有4個自然村建制。三聯的前期投資化為烏有。
“三聯戰略眼光沒問題,問題出在執行。拿地后,先承擔債務,卻沒有按照相關政策把土地資產做實。”認識張繼升十年的吳立春說,“現金流斷了就只能等死。”
從陽光舜城到鳳凰城,再到彩石山莊,三聯畫出了相似的軌跡。張繼升說,彩石山莊購房者也都知道項目手續不全,但當初看上的就是三聯幾十年的品牌。“我真是非常非常遺憾,我們那么多房子封頂了,就差最后那一下,資金鏈斷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