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人物 2014魅力文化
在尼山圣源書院,一群學者走進鄉村義務講學。他們不要報酬,自出經費,與村民面對面,傳遞傳統道德的教化力量。一場鄉村儒學建設試驗正在孔子的出生地展開。如果傳統文化是一股清泉,以尼山圣源書院為泉眼,汩汩甘泉正在干涸已久的山鄉漾開。
□ 本報記者 卞文超 呂光社 見習記者 耿凱麗
6月14日,泗水縣圣水峪鎮,線條柔緩的山丘被淡青色晨霧籠罩,夫子洞近旁的村莊正在蘇醒。
早上七點半,北東野村的大喇叭響起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57歲的金鳳菊在廣播聲中打開家門。從一年多前開始,每隔一周,到緊鄰的尼山圣源書院聽老師們講禮儀、說故事,已成為這個村莊新的風俗。
相距不到10公里的小官莊村,村支書湯金金開著車,去南邊小河莊借椅子。在他眼里,今天是個隆重的日子——大學里的教授學者到村子里講課,村史上前所未有。之前幾次試講,過道里都站滿了人。來聽講的村民太多,本村的椅子不夠用,得去鄰村借上四五十把。
與此同時,十多名志愿者正在奔往尼山圣源書院的最后一小段路途中。
他們當中,有的來自北京,有的從廣東、臺灣甚至更遠的地方而來。早8點,深居鄉野的尼山圣源書院熱鬧起來。東側設施簡單的教師房里,沙發座椅被坐滿。有人稱這里為“聚義廳”——每月兩次,這些義務講師集合起來,從尼山圣源書院出發,走向附近的六個村莊兩個學校。
他們不要報酬,自出資金,與村民面對面,傳遞傳統道德的教化力量。一場鄉村儒學建設試驗正在孔子的出生地展開。
失落的圣人之鄉
從尼山圣源書院去往小官莊,車子在田間土路顛簸。
途中一堆沙土擋住了整條村路,趙法生從車上下來,招呼路邊一位村民,借來一把鐵锨,嫻熟地揮動起來。不到一分鐘,他很快鏟出一條通路。
趙法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在鄉村儒學建設試驗中,他正是一名開路先鋒。
2012年底,趙法生接任尼山圣源書院秘書長。晚上在書院居住,村莊的雞叫狗叫聲聲入耳,整個書院沉浸在濃郁的鄉土氛圍之中。
書院與村莊,雞犬相聞,阡陌相連,這讓趙法生感到親切。老家在山東青州農村,趙法生記憶中的農村生活,最大的問題是窮。讀中學時,常有兒時同窗退學,上街要飯。而今回到農村老家看看,物質生活豐富了,但道德問題卻凸顯出來——鄉村禮儀規范不見了,傳統道德溫情不在了。
山東大學教授顏炳罡,來自臨沂市羅莊區與蘭陵縣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莊。他記憶中的農村綠樹成蔭,清水環繞。如今卻是綠樹猶在,高速環繞了。以前那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而百姓親睦”的村風,令他無限眷戀。
今天的村莊怎么樣?
尼山圣源書院離孔子誕生的夫子洞只有八百米,被北東野村、夫子洞村、周家莊等村莊天然環抱。在孔子出生地調查鄉村文明現狀,結果觸目驚心。
趙法生和書院副秘書長陳洪夫等人一起,走進夫子洞周圍村莊,來來回回數十次。他們發現,鄉親提到孔子,口里掛著的仍然是“孔老二”,許多老人甚至心有余悸。“文革”期間,這里是批孔運動的重災區,夫子洞村一度被勒令改名。
夫子洞村88歲的馮大爺,記得尼山孔子家廟中巨大孔子銅像被砸毀的情形。當年尼山頂上有5棵兩千余年的柏樹,排成一個鳳凰的模樣,當地人稱“五老鳳”。夫子洞前原有24棵千年松柏,山坡上也布滿了幾個人才能摟過來的古樹,統統于大煉鋼鐵后被砍伐一光。
圣人訓,百善孝為先。但走進圣人故里,村里不少老人住的房子卻是最差的,被稱為老人房。即便有人家中富裕,也不愿意給自己的老父老母繳納每年幾十塊錢的新農合。
“今天,孔子如果活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會非常感慨。”在一位82歲殘障老漢家中,趙法生等人看到黑得發亮的墻壁,心情十分沉重。
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更是儒學傳統的根。原本中國鄉村形成的以鄉紳、家譜、家訓、宗祠、宗法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生態系統和組織載體,經過“文革”的沖擊和市場經濟的滌蕩,今已身如飄萍。
在一片歷史的廢墟中,鄉村文明如何重建?一群學者聚集起來,決心從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開始探索。
開放的鄉村儒學講堂
沒有發起人,沒有形成什么決定,更沒有隆重的開張儀式。尼山圣源書院執行院長顏炳罡說,這些學者們走到一起,從事鄉村儒學建設,既是自發的,也是自覺的。
北東野村和尼山圣源書院緊鄰,這里的鄉村儒學講堂開課,至今已有一年多時間。
6月14日上午8點半,離上課還有一個小時,書院二樓的鄉村儒學講堂陸續來了不少村民。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坐著輪椅的,抱著嬰孩的,熱熱鬧鬧,濟濟一堂。9點半正式開課時,近百人坐滿了整個講堂。
上課前,陳洪夫開場介紹:“今天來講課的湯笑老師,是蘇州大學退休教師,他將告訴大家如何教育子女。下面,先請這位小朋友來跟大家說‘起立’。”
12歲的龐玉芝大方走上前來,面向孔子像,用普通話說:“請大家輕聲起立,向至圣先師孔子行鞠躬禮。”大家隨小女孩一起雙手相拱,面向孔子像行鞠躬禮。小女孩又道:“請大家輕聲坐下。”眾人落座聽課。
經過一年多手把手的演示,村民集體向孔子像行禮,整個過程顯得莊重而自然。
陳洪夫曾任泗水縣教育局局長,人稱泗水“小夫子”。他負責安排鄉村儒學講堂的時間、場地和講師們的行程,讓學者與村民的對話落地。這次來講課的湯笑老師,是陳洪夫的老朋友。陳洪夫聽說他要到泰安講課,便邀請他給家鄉父老免費講上一堂,湯笑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