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等全國政協委員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如何打動人心
春節后,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經公布,就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探討。此次全國政協會議上,也成為委員關注的焦點。
如何讓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記者對委員進行了采訪。
讓藝術家的創作自發于心
“作為知名作家、藝術創作者,您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如何踐行?”3月4日下午,記者追問莫言。
“從公民層面來講,核心價值觀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不對?”莫言脫口而出,向記者求證。得到肯定答復后,又表示,樹立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內化于心。而藝術家的作品,比如小說、影視作品、繪畫雕塑、歌舞等,對于充實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引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
莫言表示,他最近看了一篇習近平總書記懷念已故河北作家賈大山的文章《憶大山》,很為兩人的君子之交感動。“文中談到,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在河北當縣委書記時,經常在下班后與賈大山談心,聊到深夜。不得不離去時,又怕打擾縣委大院的傳達室老大爺,兩人就輪流蹲下當‘板凳’,使對方可以翻過鐵門回家。”
莫言認為,現在黨委政府經常講,文學創作、藝術作品要注重導向意識,要符合主流價值導向,引導廣大群眾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藝術創作不是執行行政命令,而是藝術家自發于心的行為。“如果一個領導能夠放下架子,跟藝術家平等交往,講真情、講真話,贏得了藝術家的信任,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創作,讓他們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與國家民族的需要結合起來,何愁沒有好作品?何愁不能供給大眾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
關鍵是找到
大家能接受的傳達方式
2013年,一場來自中國的展覽轟動日本,很多前來參觀的日本民眾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最受關注的是兩件作品。一件作品是一組全家福的彩雕,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目光平靜,色彩柔和;另一件作品是一幅工筆畫,年輕的夫妻在晚飯后,丈夫在悠閑地玩電腦,妻子在打電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委員連用三個“沒想到”來形容此次美術展覽。“沒想到中國舉辦十二屆、橫跨六十多年的美術展覽,在本國日漸不受重視,在日本卻受到歡迎;沒想到引起日本民眾共鳴的是一個普通青年雕塑家的作品;沒想到如此受矚目的作品表達的竟然是最普通的親情、關愛。”
“我們的作品,反映的就是這樣的主流價值觀,一點也不教化、一點也不刻板。”吳為山認為,現在正缺少這樣的作品,不是藝術家們沒這個能力創作,而是沒有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些人,總覺得創作是非常私人的東西,一旦要傳達某種價值觀、某種信息,就覺得庸俗了,就覺得不獨立了。”
“其實,也許有些東西是能夠跨越民族、國籍和時空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與當前我們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只是我們要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以一種大家伙兒能接受的、不感到別扭的方式來傳達,真正讓大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踐行核心價值觀莫成“口號”
中國文聯駐會副主席馮雙白在外出調研時,曾被這樣一種現象“雷”到:幾乎每到一個城市的機場、火車站、立交橋,都會看到大紅條幅上書寫著對仗的標語,無非是總結概括本地“精神”,號召大家要萬眾一心建設“美麗”“某地”。
“千城一面。給我的感覺是在走形式、喊口號。踐行核心價值觀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是從心里長出來的,而不是條幅上的紅底白字。”馮雙白說。
中國音樂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委員認為,踐行核心價值觀尤其不能搞所謂的“基地式”建設來引導樹立核心價值觀。“我們總以為在某個城市建一個中心,找些模范人物來做做講座,好像大家就都受教育了,這塊陣地就拿下了,這場仗就打贏了。實際上遠非如此。”
“曾有人建議在天安門安放孔子像,因為我們有儒家傳統,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嘛。但是倡導‘仁’了,那‘義’呢?要不要再放個關公像呢?”著名導演尹力委員對這種“簡單粗暴”的踐行模式非常反感,“千萬別光喊口號、搞擺設了。”
莫言認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公民層面來講,就是要每個人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論語》曾經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還要再強調,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嚴于律己,提高每個公民的道德素養,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