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山師主席塑像 用了一個多月
盡管從建主席像的“文革”初期至今不過五十幾年,但隨著一代人老去,很多人除了臺基上鐫刻的年月信息,說不出更多信息,至于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塑造了主席像,更是無從了解。記者經過多方打探,終于在山藝找到當年曾親自參與兩尊主席像建造的老雕塑藝術家李振才。
據年逾八旬的李振才回憶,1966年“文革”開始后,全國各地刮起一股建“紅太陽紀念館”的熱潮,需造大批毛主席像。山師大不僅在濟南第一個建成主席像,而且體量最大。1967年,山師紅衛兵骨干們進京邀請北京美術公司的雕塑家張松鶴先生到山師主持設計主席像,當時張松鶴已在北師大、湖南師大等國內多所高校雕塑主席像,經驗豐富,因此在設計建造山師大招手主席像時十分順手。
李振才說,與一般藝術創作不同,制作主席像“首先要很像”,要經得住人們挑剔的目光,塑造時“多一點點少一點點就會不像”。很多藝術家也認為,相比其他政治家人像,毛主席像的表現要難得多。在山東,張松鶴設計了主席像的小稿,經不斷放大,定稿時有兩米高。當時省內的3名雕塑藝術家張玉林、王照善、李振才,以及在軍隊上搞繪畫創作的畫家劉欣,全力配合張松鶴工作。當時沒有玻璃鋼,大伙用石膏翻制了很多的主席像,目前市場上在售的小型石膏主席像,有的就是當年張松鶴小稿的多次復制版本。雕像灌水泥時,部分教師、學生齊動手,來自校外的一些水泥工忙著“上大泥”,前后有十幾名解放軍輪流站崗保衛,大伙齊心協力,白天黑夜連軸轉地干個不停,用了大約1個月時間便把主席像建成了。
如今人們看到的文革主席像,多數表面稍稍泛黃、泛紅,像是堅硬的花崗巖一樣。李振才介紹,實際上山師和省工展館主席像所用的水泥是經過專門調制的,他們在白水泥中加入黑色、灰色和赭石顏色的小石頭顆粒,充分攪拌,等凝固之后便形成花崗巖一樣的效果。由于水泥干了外面會形成一層“光面”,為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李振才等人用斧子仔細地一排排剁,露出下面的小石子來。這樣用水泥建成的主席像不僅美觀,而且像石頭一樣結實,堅持幾百年沒問題。山師主席像建成后,李振才又參加了省工展館主席像的建造。正因為水泥雕像有多種好處,文革期間全國各地建造的主席像幾乎都是水泥灌制而成。
張松鶴、張玉林、王照善等參與當年主席像設計的雕塑藝術家如今均已作古。1999年,因修建趵北路,原省工展館以及院內的毛主席像不得不搬遷。由于主席像建造時為防地震,塑像和底座用槽鋼做骨架被連成一體,搬運十分困難。當年曾參與建造的雕塑藝術家張玉林到場,指導工人砸開底座的水泥,用電焊切斷槽鋼,才將主席像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