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文化東路山師老校院內的毛主席塑像,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被登記,這意味著這座建成于“文革”時期的主席塑像,正式作為“文物”受到保護。
記者探訪中,共在濟南市區找到像山師這樣的廣場主席塑像5尊,均得到相關部門良好保護,成為片區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可以說,“主席塑像”仍寄托了幾代人對偉人的敬仰和愛戴。
文革時的主席塑像多出自名家之手
11月19日,記者來到濟南英雄山赤霞廣場,見到一些市民或坐或站在主席像下,享受著閑暇時光。
主席像就坐落于廣場東側,初冬時分,在黃色或蒼翠的樹冠背景下,偉人站在高高的臺基上,倒背雙手向西而立,目光炯炯地凝視著遠方。在主席像下紅褐色臺基下面刻著“一九六八年七月立”一行字,再無其他文字介紹。采訪中,即便是剛上學的孩子,也都知道這是“主席像”,但問及何時塑造、由誰來設計,則又沒人說得清。
英雄山風景區辦公室一位值班工作人員介紹,這尊主席像是1999年12月由省工業展覽館運來的,當時工展館因為市政修路被拆遷,經濟南市協調,將院內的主席像運到赤霞廣場陳列,遷來時沒有任何資料,因此,對于這尊主席像的更多信息景區也無從知曉。
她介紹,主席像來到赤霞廣場后,參與施工安放的施工人員有可能對底座進行了加高。主席誕辰是12月26日,底座抬升后,塑像連同底座增高為12.26米。
“這兩年,有的媒體呼吁刻上毛主席的生平介紹,有的市民也要求添加,但是我們查了全國一些主席像,發現幾乎都沒有文字介紹。”英雄山風景區的這位工作人員說,景區因此沒有添加文字,“主席像,還會有人不知道嗎?”
這尊主席像還在省工展館時,濟南老市民、本報熱心讀者李先生曾多次參觀。接受采訪時他說:“主席像寄托了一代人對偉人的無限敬仰,承載了很多時代的記憶。”
記者找到五龍潭公園東門處趵北路6號大樓,找到了省工展館當年的幾位工作人員。據1984年到工展館工作的王愛臣回憶,他和同事多次在院內的主席像前合影留念。而據比他們更年長的單位老職工回憶,建于“文革”初期的主席像是邀請北京的專家設計指導的,我省也有多名雕塑、繪畫方面的專業人士配合,最終通過繁雜瑣碎的“笨辦法”,將幾尺高的雕塑小樣一步步放大成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