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一天,你的數學會超過我”
在劉志輝“認領”的眾多孩子中,有一位13歲的小男孩,他叫秦真闊,真闊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換上了嚴重的腎病,家庭條件十分拮據,冬天取暖的煤都買不起。秦真闊的媽媽回憶說:“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只是靠田里種的那點地,就剩下我們娘倆,別的就什么都沒有了,為了孩子只能硬撐著走下去。”
就在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時候,“劉媽媽”找到了這個家庭“認親”,家庭的貧困和變故導致秦真闊性格非常內向,劉志輝記得第一次見這個孩子時,秦真闊沒說一句話,甚至沒抬一下頭。在這之后,“劉媽媽”嘗試與真闊打開心扉,與真闊一起做功課并頻繁參加學校家長會,起初,真闊數學課落下較多,“劉媽媽”便與他一起研習數學題,現在真闊功課進步顯著,兩個人再在一起做題時,“劉媽媽”撓起了頭,笑言:“乖乖,我教不了你了,你的數學水平超過了我。”
劉志輝介紹,在棗莊滕州還有眾多類似他這樣的男媽媽,問起對這些孩子要資助到什么時候時,他鄭重地說:“我要看到這些孩子學業有成、成家立業。”
“愛心媽媽”:不忍心對他們不管不顧
49歲的史華是棗莊一家民企負責人,從1998年開始,她也參與“愛心媽媽”活動。
史華說:“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家里不是很寬裕只資助了一名孩子,叫李根兒。現在已經上大三了,從他一年級開始資助到現在,期間一直沒有間斷過。”
對于這個孩子,史華記的很清楚: “這個孩子是單親家庭,有兩個姐姐,孩子一歲的時候失去了父親,母親常年臥病在床。那時她通過一次認親活動跟這個孩子結成了對子,那會兒他剛上一年級。當我剛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就覺得跟他特別有緣,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剛認完親孩子就喊我媽媽了,當時聽到這聲媽媽真是又激動又心酸。從此以后我就又多了一個兒子。”
過年的時候,史華把“兒子”帶到自己家中,他與自己的親生兒女相處也很融洽。史華說:“剛來的時候,自己的孩子雖然沒有去排斥他,但心里卻有些不太高興。“你對他這么熱情,對我們到是不管不問。”孩子們覺得我忽略了他們。我慢慢給他們做工作,告訴他們又多了個弟弟,家里又添了一名新成員,孩子們也就漸漸都理解了。”
在資助困難孩子過程中,也有不少親人、朋友提出了反對意見。最起初他們說:“你自己的家庭也不富裕,孩子還都那么小,他們你都顧不過來,還有心思去管別人家的孩子。”史華告訴他們:“再怎么說自己的孩子也沒吃太多苦,而這些孩子上不起學、吃不上飯,看著他們,我實在不忍心不管不問。”

“愛心媽媽”:冷漠孤獨不應吞噬孩子的心
到2002年,史華和愛人共資助了100名孩子。現在,在史華夫婦多年的熏陶下,她的親生兒女也加入到了“愛心媽媽”中來,將史華這份愛心繼續傳承下去。如今史華一家關注的已不再是單個孩子,而是去資助一個學校、一個村、一個轄區的留守兒童,用他們整個家庭的力量去幫助更多困難的孩子茁壯成長。
說到現在到底資助了多少名孩子,這位樸實的“愛心媽媽”笑著擺擺手:自己也不記得究竟資助了多少孩子••••••
在對話中,史華總結道:“幾乎所有的愛心媽媽都都曾被這些孩子們孤獨無助的眼神刺痛過,相對于貧苦的生活,把陽光和愛灑進這些孩子心靈中,更為重要。冷漠孤獨不應吞噬孩子的心。”
“對孩子們而言,我們就是他們的媽媽、爸爸,對我們而言,他們就是我們家庭的一員。”(新浪山東 孟良 侯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