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油管道爆燃,安全令人質疑。據目前消息,初步原因是管線漏油進入市政管網導致爆燃發生。漏油為何輕易能進入市政管網,輸油管道距離市政管道為何如此之近,相關維護、設計是否存在缺陷?昨晚,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承認,事發管線與市政管線存在沖突,將對當地地下管線排查改造。
焦點1
漏油為何輕易進入市政管網
事發管線復雜;中石化報告曾稱存隱患
中石化昨日披露消息顯示,原油泄漏并爆燃的管道系東黃復線管道。1986年7月建成投產,管道長248.5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這條管線日常維護是否到位?漏油為何輕易能進入市政管網,是否存在設計缺陷?
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昨日表示,經過20多年發展,黃島油庫從沒有規劃到有規劃,各種線路比較擁擠,部分管線有交叉,存在安全隱患。
郭繼山承認,輸油管線鋪設與市政管線鋪設存在一定沖突。他稱,“黃島管線情況非常復雜,至少鋪設了11條各類管線。”
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發布《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東黃(復)線、東臨線隱患整治工程環境信息公告》,稱“原本管線所處的郊區現在變為繁華城區,建筑物眾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陸續被占壓,導致管道無法搶、維修,即使一些沒有占壓的建筑物也離管道較近,無法進行管道防腐層大修。”分析人士認為,事發輸油管道在兩年前就已隱患重重。
郭繼山表示,中石化在鋪設輸油管道時與當地政府有過規劃,但是具體操作是由中石化執行的,可能在鋪設中與市政管道存在潛在的危險隱患。對此,青島市政府將成立工作組,對各種管線進行大排查,設計出一個總體改造方案,讓各種線路互不影響。
郭繼山說,漏油的輸油管線埋在地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看不見摸不著,不容易了解情況。而韓國等國家的輸油管道鋪設在地上,能看得見,出了問題容易排查,這種設計方式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