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之痛不過兩載,玉樹之創再撼人心。汶川地震以來,全球陸續發生了幾次大地震,今年1月 12 日海地 7.3級地震、2月27 日智利 8.8 級地震,皆給人類帶來巨大傷痛!在汶川地震發生兩周年和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就廣大讀者關心的熱點話題,記者采訪了山東省地震局的部分專家。
上世紀山東發生破壞性地震10次
山東省地震局局長晁洪太說,山東中部有郯廬斷裂帶,西部有聊考斷裂帶,北部有渤海—威海斷裂帶,東部是南黃海地震區,存在著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
據史料記載,山東共發生5 級以上破壞性地震70 余次。其中1668 年郯城 8.5級地震是有史以來中國大陸東部最大的地震,造成5萬多人死亡。上個世紀的100年間,山東共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10 次,平均每10 年發生一次。這10次地震為:
1910年1月8 日,南黃海北部 6.7 級地震;
1932年8月22日,南黃海北部 6.2 級地震;
1937年8月1日,菏澤 7.0級地震;
1939年1月8日,乳山 5.5級地震;
1948年5月23日,威海西北6級地震;
1948年5月29日,菏澤 5.5級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 7.4級地震;
1983年11月7日,菏澤 5.9級地震;
1992年1月 23日,南黃海北部 5.3 級地震;
1995年9月20日,蒼山 5.2級地震。
山東地震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半島地區、魯西地區和魯中地區,地震較多。時間上有時平靜,有時群發。陸地和近海地區平均一天1-2次地震記錄,3級以上地震1年有30余次。陸地上有震感的3級以上地震平均1月1次,4級強震感地震事件1季度1次。
山東省建筑的抗震設防標準
省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崔昭文介紹,濟南地區地殼相對穩定,發生強震可能性不大。所以濟南是6度設防區。而臨沂處在大斷裂帶上,則是8度設防區。
根據國家和山東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的規定,重大建設工程,必須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由省以上地震部門審批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從而保障建設工程的抗震性能。
山東進一步明確規定,對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等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項目,地震部門負責提出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的意見,并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目前全省有 12 個市72個縣的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已經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有的市、縣將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審批程序納入了政府審批大廳。
濟南學校建筑物的安全要求
濟南大部分學校的設防標準已由6 度提高到7度,只要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達到抗震設防標準,應當是安全的。
汶川地震后,《防震減災法》第三十五條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中國地震局印發了《 關于學校、 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原則的通知》要求,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確定的地震動峰加速度取值的基礎上提高一檔進行設防。
汶川地震后,我國還投入大量專項資金,組織實施了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對全國中小學校舍組織開展抗震性能鑒定和抗震加固,提高中小學校舍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計劃用 3年時間,對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洪澇災害易發地區、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地區的各級各類城鄉中小學存在安全隱患的校舍進行抗震加固、遷移避險,提高綜合防災能力。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將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近年來,山東省推進了省、市、縣地震科普示范學校的開展,截至目前,全省各級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已達到 600 余所;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學生的應急處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地震科普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普通民房能抗多大地震
有關專家介紹,原則上講,房子的抗震能力取決于以下三個主要環節:(1 )房子是否達到了抗震設防要求;(2)房子是否按國家強制性標準進行了抗震設計;(3 )房子是否按規范標準要求嚴格保證施工質量。
綜合考慮山東震情,結合山東省實際,《山東省地震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規定,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區必須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并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設計單位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計;施工單位必須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
在山東范圍內,如果民用建筑各個環節都依法進行了抗震設防,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安全的。按我國民用住房抗震設計的準則,民用住房當遭遇小于和相當于抗震設防要求的地震烈度和設計地震動參數時,不會損壞或稍經維修仍可使用。假如遭遇超過設防烈度一度和設計地震動參數一檔的地震時,住房仍能抗御倒塌。
全省建成應急避難場所409處
山東省現已建成了基本覆蓋全省的地震監測臺網,地震觀測進入網絡化、集成化、數字化新階段。山東省測震臺網由1 個省臺網中心、99個測震臺、66個強震臺、1個車載臺網中心和 25 套流動地震臺組成。山東省地震前兆觀測網絡涵蓋形變、電磁、流體三大學科,現有GPS 觀測站6 個、前兆專業臺站 44 個(測項156個)、群測群防骨干觀測點 326個、宏觀測報點 996個,流動觀測點 281個。
全省主體地區地震監控能力達到 1.7級,部分地區達到 0.8級,地震事件實現2分鐘以內計算機自動速報、8分鐘左右人機交互速報。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應急避難場所 409處。
山東省政府4次修訂印發《山東省地震應急預案》, 17 個市全部完成地震應急預案修訂,140個縣(市、區)有130余個完成地震應急預案編制修訂,開展地震應急預案示范縣建設活動,地震應急預案建設開始深入到社區、醫院、學校,全省基本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管理規范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李劍橋 王 澍 李文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