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地處山東腹地,位于黃河下游,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在承接產業轉移、配置生產要素、拓展經濟腹地、提高綜合實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經濟圈區域內,集中了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機構、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和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研發實力雄厚、創新能力較強;擁有各類高校數量占全省的50%以上。區域內農業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服務業優勢明顯。
該區域還是齊魯文化重要發祥地,擁有大量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人文自然資源,在文化底蘊上有著突出的競爭優勢。周邊各市距離核心城市濟南均在150公里左右,地理位置相接,人脈文化相通,經濟聯系密切,構成典型的環狀城市群經濟圈。
但與目前全國比較有影響力的經濟圈的中心城市相比,省會濟南規模偏小、人口偏少、實力偏弱,缺乏足夠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全省經濟、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凸顯出來。產業凝聚力和集聚輻射能力不強,成為制約經濟圈加快發展的首要問題。特別是受行政區劃和地方政策差異影響,區域內勞動力、資金、土地、產權尚未形成統一市場,生產要素流通渠道不暢,各市產業相似度高、互補性差,分工協作不密切,區域統籌發展的工作機制、推進措施不健全。
當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原經濟區、長株潭、成渝等區域發展勢頭強勁。省內“藍區”、“黃區”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部一體化發展仍處于啟動階段,區域競爭能力弱,東西部生產力差距有拉大的趨勢。
《規劃》的出臺,有利于實現相關區域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按照“一個核心、兩個圈層”展開城鎮布局,加速城市產業聚集,加快培育增長極,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樞紐型城市群。
在加速新興產業規模化、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化、促進傳統產業基地化同時,充分發揮濟南核心城市地位,扎實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帶動提高區域服務業發展水平。
《規劃》尤其提出,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和生產力布局內在規律,支持區域內各地因地制宜、發揮特色,密切交流協作,實現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建立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產業發展引導,防止產業過分雷同和重復建設。組織開展區域聯合招商,建立“飛地招商”成本共擔、收益共享機制和產業轉移利益調節機制。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積極推行“園中園”模式,鼓勵各市共同參與園區載體建設和項目引進,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擴區升級。設立100億元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投資基金,重點投向重大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