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右)與陳振凱合影
王亞平出征圖
王家大門上的對聯
唐朝詩人賈島,曾經“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但凡隱者,都不好找。山東煙臺福山區張格莊鎮張格莊村,也有個“隱者”。這就是“太空王老師”女航天員王亞平的父親王文君。
王文君一貫“低調”,而其“隱者”之名,形成在“神十”上天前后。“神十”成功后,作為一名女航天員,王亞平“一飛成名天下知”。當記者們找上門采訪時,卻見王家大門緊閉。原來,王文君和老伴悄悄出門,“低調出行避采訪”了。
日前,本報記者到煙臺出差,聽說王文君正好在家,決定到張格莊拜訪這位“隱者”,竟也差一點“尋隱者不遇”。這天,煙臺正經受一年中難見的酷熱,走在路上都汗流浹背。當地人說,“這么熱的天,一年也就5天”。
張格莊村子很干凈,水泥路面,靠路的每戶都有個種菜種花的小園子。村干部先是有些抱歉,說王文君不在家,去地里給櫻桃樹施肥了,后來又打了電話,說正好老王從地里回家休息,家里有人。我們于是隨往。
張格莊村599號,便是王文君的家。能進這個小院,殊為不易。“神十”上天前后的幾日,多少記者只能拍攝大門上的對聯,便“望鎖興嘆”無功而返。記者到時,見門虛掩,門口停著一輛東風小康面包車。
這是煙臺常見的農家。院子不大,整潔利索,花盆里栽著太陽花,窗下種著橘子樹。窗臺上,擺著剪枝修樹用的剪子、手鋸,還有一只秤砣。
老王勞作打扮,背心短褲,披著一身汗,將記者拉到屋內寒暄。1955年出生的老王,面色紅潤,眼睛發亮,身體結實,顯得比同齡人年輕。
一聊天,王文君更顯地道農民本色,張嘴就是地里的活計。老王說,家里4畝櫻桃,正在施肥,雞糞和復合肥,請了七八個親戚幫忙。今年櫻桃畝產2000斤左右。當地櫻桃,每斤均價10元左右。算下來,一年能掙七八萬元。
張格莊村所在的張格莊鎮,是全國有名的“中國大櫻桃之鄉”。“當地人,除了打工,就是大櫻桃。”櫻桃好吃樹難栽,6月成熟前后,要忙上兩三個月,8月施肥,則正是酷熱季節。
說起女兒亞平,老王說,她在天上那會兒,說不擔心是假。她落地5天后,我們去北京看過她,她有五六年沒回老家了,她說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回。正聊著,老王電話響了,鈴聲是當地的戲曲。
老王屋里,窗明幾凈,炕頭上貼著八駿全圖、富貴花開、“莫生氣”等常見印刷字畫,簡單卻也精致。北山墻上,掛著平板彩電,東山墻有臺電腦,衣柜上掛著個葫蘆絲,不知是亞平姐妹的樂器,還是老王的愛好,衣柜頂上有個“煙臺”牌的拉桿箱。
在整個福山區,王姓是個大姓,也名人輩出。最知名要數王懿榮,清末文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他第一個發現甲骨文,并將其時代斷為“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王忠誠,也是福山人。而現在,多了一名女中豪杰——王亞平。
亞平現在名氣這么大,不少人給老王建議,何不借助女兒名氣,做點賺錢的事?比如給自家櫻桃注冊商標,“亞平牌的”;再比如,搞采摘,人家地里20元一斤,“到王亞平家櫻桃園采摘,50元一斤也有人來”。老王拒絕了這些好意。當地干部說:他不想借女兒名聲賺錢,堅持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在福山當地的“福”文化中,“吃苦是福”。
種出好櫻桃,養出好女兒,是老王的福。
親戚們正在地里忙著,老王還要趕回去干活,這時亞平的小姨風塵仆仆進家來,帶了一些青菜,七八個大白饅頭,說是幫著做飯。記者不愿耽誤老王太多時間,便辭別這位“隱者”。走出院子,見老王大門上有副對聯——勤儉能致富,善厚幸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