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市有了水,就增加了靈氣,生態建設的關鍵要素就是水。因泉而名的濟南,正按照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要求,“引水入城、借水還水”,加快城市水生態體系建設。近日,記者跟隨泉城環保世紀行報道團,實地探訪濟南是如何做好“水”文章的。
□ 本報記者 牛遠飛 韓偉杰
讓城市“深呼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6月20日,記者來到濟西濕地公園,乘船行駛在蜿蜒的河道中。這里樹豐草茂、鳥聲陣陣、水泊點點……濟西濕地公園是西部新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級濕地公園。為迎接“十藝節”的到來,目前公園正在加緊建設中。
公園建設人員介紹,濟西濕地公園一期工程于2011年4月開工建設,工程范圍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重點對濕地進行恢復。濟西濕地公園將建設7大功能區,分別為飲用水源地保護、濕地生態恢復與保育、玉符河泄洪道保護、濕地生態游賞、民俗風情體驗展示、田園風光體驗觀光、管理服務功能區。
濟南建設濕地公園,是對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環境進行的保護性開發。無論是規劃設計、功能定位,還是空間布局,既堅持原生態、本土味,又注重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為市民和游客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游憩設施。它的落成,將為濟南增添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你可別小看了這塊濕地,它還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征。”濟南市西城投資開發集團總經理張偉告訴記者,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增強濟南西部城區環境的舒適度和城市的承載力,提升城市的集聚效應。“因綠而動,依綠而行。濕地公園建成后,濟南就可以持續的‘深呼吸’。”張偉告訴記者。
結一張水網
濟南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7,要避免泉水停涌,必須科學用水、引水補源。
玉清湖水庫地處槐蔭區和長清區交界處,承擔著每天向玉清水廠供水40萬噸的任務,這一水量占到濟南城區每天用水量的40%。
“以前玉清湖水庫是單一的引黃水庫,庫容量不到1億方。等引水工程建設完成后,玉清湖可以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引入長江水,為濟南提供更充沛的水源。”玉清湖引水工程技術負責人李玉龍介紹,為了改變玉清湖水庫的水源狀況,2012年12月,連接濟平干渠的引水工程開工建設,通過輸水暗涵將兩大水源地連通起來。
濟南市水利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包括玉清湖水庫在內,濟南市共有7大水庫。其中有4個在山區,3個在平原。過去水庫之間沒有連通,各水庫各自為戰,經常出現這邊的水用不完,那邊水不夠用的局面。”為解決這一困局,濟南市正加緊建設現代化的水網,七大水庫都將通過完善的水利工程形成互連互通。
南水北調工程為濟南“借來”了長江水,濟南的水資源相對充裕了些,但如何用好珍貴的水資源,又成了關鍵。“水網建成后,將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好水好用,孬水孬用’,形成生產、生態用地表水,生活用地下水的科學用水結構。”濟南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吃”下污水變清水
6月21日,記者在小清河柳行橋下看到,河面上漂著不少垃圾,水面上不時翻騰起黑色的水花,并伴隨著陣陣刺鼻的惡臭氣味。濟南市濱河投資開發集團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小清河沿線尚未實現污水截流,生活污水仍直接排入小清河,導致河水變臟變差。相關部門的一位負責人印證說:“濟南現有的4個污水處理廠雖然是滿負荷運行,但仍不能滿足城區污水處理的要求,每天有近10萬立方的生活污水無法處理。”
舜耕路中水站建在地下,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就通過管道直接進入中水站的處理系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污水通過粗細格柵、水解酸化池、風機曝氣、高效濾池等步驟在幾十分鐘內就可以變成清水,“這樣的水雖說不能直接喝,但是用來澆花、洗車、沖馬路是沒問題的。”目前,濟南市在人口密集區建設了10個這樣的小型中水站。
下一步,濟南市還將建設赤霞廣場中水站、陽光新路中水站、大澗溝中水站等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這些工程完成后,將進一步增加全市污水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