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在特殊環境、經受特殊考驗、執行特殊任務、做出特殊貢獻的英雄群體——他們,40年如一日工作在高溫、高濕、高噪聲的環境中,白天看不見太陽,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難以呼吸到新鮮空氣;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3歲,然而他們的軍功章卻能鋪滿一條百米跑道,研發的成果令中科院院士贊賞不已;他們,就是被譽為“藍鯨心臟守護神”的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機電專業官兵群體。
人人擔重任,他們是勇于挑戰的“開路先鋒”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機電官兵守著動力系統,就像坐在火山口上,絲毫錯誤犯不得。
高德海,一等功臣,是機電官兵中的“元老”,李瑞環同志曾授予他“天津市榮譽市民”稱號。一次,上級下達了某型潛艇執行海上試驗任務的命令。時任機電部門負責人的高德海默默地寫好遺書,就鉆進“藍鯨”,過起了與世隔絕的日子。
從陸上備品備件的籌集到海上機械設備的運轉,在他的帶領下,潛艇機電設備一直是“運行正常”。系統管路記不清,不算合格機電兵。通過一寸寸摸爬,一次次遇險,他總結出了一套安全操作方法。當他和戰友們鉆出來時,個個都被碰得鼻青臉腫。
值得自豪的是,此次試驗不僅創下了海軍和潛艇史上的多個首次,還創造了潛艇最大自給力世界記錄。
潛艇百人一條槍,靠單槍匹馬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技術過硬的戰斗集體!如何做到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
曾1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的時任某艇機電部門帶頭人韓黎賓有自己的“訓練法”。在他的帶領下 ,部門崗位合格率達到100% ,艇員達到了一人多崗合格。官兵們都說:“韓黎賓手下的隊伍是最年輕的,但能力水平卻是最頂尖的!”
鐵肩擔忠誠,肝膽履使命。一代代機電官兵懷揣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不畏艱難,敢于挑戰,追求卓越,成為實現強軍強國夢想的“開路先鋒”。
個個有絕活,他們是善于創新的“中國達人”
潛艇是鋼鐵藍鯨,其內置機械設備錯綜復雜,令人眼花繚亂。據專家介紹,集中體現國家科技水平的潛艇,艇內各類設備數千臺,儀器儀表上萬件,指示燈數千個,大小閥門好幾千,宛如一座水下科技城堡。
潛艇部隊的機電官兵們在“科技城堡”里上演著一幕幕的“中國海軍達人秀”。
苑廣成有時為解決一個課題,他連續10天不離機艙,雙眼熬得通紅。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成功屬于愿付出的人。苑廣成研制出了某故障檢測設備,一舉打破了該領域的技術封鎖。
某艇員隊機電長吳占杰,今年41歲,已立過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現享受軍隊優秀技術人才崗位津貼。如此年輕,緣何榮譽滿身?2011年初,吳占杰帶著包括1名博士、2名碩士在內的10名技術骨干,踏上了“科研之路”。多次到相關技術廠家和科研院所“軟磨硬泡”,尋求技術支持和援助。
創新是把利劍。他們揮舞這把利劍,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題,歷時8個月,研制出某型模擬訓練平臺,大大縮短了人與裝備的磨合周期。
代代有傳承 ,他們是敢于忘死的“鋼鐵英雄”
洗過蒸汽浴的人可能有這樣的感覺,當蒸汽室霧氣彌漫,溫度超過50攝氏度時,一個健康人在里面堅持超過5分鐘就會覺得胸悶氣短,不得不出來透透氣。這一幕曾在某艇真實上演,主角是機電官兵們永遠的榜樣——“黃繼光式”的英雄孟昭旭。
當時,正值某艇執行任務,某管路突然發生了故障,熾熱的蒸汽充滿了整個艙室。“大家不要慌!都讓開!”霧氣中,剛剛當上副機電長的孟兆旭推開面前的年輕人,不顧一切地摸索到主機操縱臺。憑著冷靜的心態、無畏的勇氣、精準的操作,消除了隱患。然而,他卻因長時間吸入大量蒸汽暈倒在戰位上,等他醒來時,身邊的溫度竟高達55℃。
忘我拼命的工作,過早得透支了孟昭旭的身體。45歲那年,過度的勞累,讓他倒在了崗位上。像這樣舍生忘死的事情在這一群體中間還有很多。3次沖進故障艙室疏散官兵、搶修設備,2次因溫度過高和吸入有毒氣體而暈倒的原杰;不顧風大浪高,數次從上甲板往返故障艙室的詹武軍;身患腎結石,放棄藥物治療,反復要求醫生提前給他做體外碎石手術的倪江……
傳統不是傳說,是傳承。正是一代代機電官兵自覺傳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傳統精神,不顧個人安危,護衛“藍鯨”在驚濤駭浪里縱橫馳騁,在波譎云詭中雷霆出擊。
家家有佳話 ,他們是甘于奉獻的“民族脊梁”
在小家與大家之間、在家庭與事業之間,他們毅然選擇了后者。面對父母和家人,他們心有歉疚;而面對祖國和人民,他們問心無愧!
翻開某艇員隊機電班長徐吉華的結婚證,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張結婚照,這哪是夫妻倆一塊照的,分明是從兩張不同照片上剪下的大頭像硬拼在一起的!
原來,老徐結婚時,農村經濟不發達,條件很有限,照一張黑白照片要一周后才能取出,只有7天婚假的他根本等不及,于是兩口子各人拿出一張一寸照片就到鎮上民政局登記了。
一本特殊的結婚證在民政人員的“關照”下領到手了。就是這本結婚證鬧了不少笑話。
有一次,夫婦倆在武漢住宿登記,旅社服務員在辦理完住宿手續后偷偷報了警。民警怎么也不相信這證是真的。直到電話打到徐吉華所在單位。
在機電官兵群體中,這似乎已經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故事了:“妻子生產,丈夫遠航”,這一情況每次出現,總是讓人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他們家家有佳話,他們是甘于奉獻的“民族脊梁”! 文/圖 本報通訊員 米晉國 王慶厚 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