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劉靜)一沒資金,二沒人脈,三沒經驗,大學生創業面臨三座大山,《山東商報》創業實訓營中的一位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先工作后創業的傳統模式,不過積累了經驗和資金的他,創業選擇當起了“擦鞋匠”,在人們詫異的眼光中,如今這位小老板月營業額一萬四千元,讓人羨慕。
在濟南華龍路和華信路交叉口,馬嵩良正在自己25㎡的店里忙活著,介紹起自己的店,他一臉自豪,2011年9月份開店,當年營業額就突破了萬元,如今,每個月營業額保持在1.5萬元。采訪中記者看到,跟人們傳統印象中的擦鞋不同,馬嵩良的店里項目不下6個,其中對營業額貢獻最大的是修鞋量,其次是鞋子的清洗以及皮具的護理,擦鞋排名第四,目的不是賺錢,而是與顧客的溝通。
1.5萬元的月營業額,在大學生創業隊伍中,馬嵩良稱不上成功,卻也讓人羨慕,而他的成功,除了選對了行,還選對了加盟企業。據了解,2011年工作滿兩年的馬嵩良看到濟南東南部有很多“老牛皮皮具護理”店,抱著這些店生意如何的好奇,他走進去看了幾次,就這幾次他決定加盟“老牛皮”自己創業了!耙驗樯馓昧恕!瘪R嵩良說,考察中他發現擦鞋早已不是路邊擺個攤的事了,而是服務項目多元化,輻射周邊社區,具有很大市場前景的行業。
說與做是兩回事,決定創業的馬嵩良開始選址,但選了20余處地址,都被“老牛皮”總部負責人吳文革否定了,兩個月才終于通過了吳文革嚴格的審核,并得到了大學生創業扶持的優惠,在華龍路安營扎寨,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而在這條漫長的路上,總部的指導讓馬嵩良這位“新人”迅速變成了行家。
其實,跟馬嵩良一樣,很多大學生創業首選加盟店面,這是一條捷徑,而在《山東商報》創業實訓營中,正是聚集了山東省有實力,講信譽的加盟企業,吸引著年輕人不斷涌進這個平臺。采訪中記者得知,山東干洗行業的佼佼者“朵拉”陣容也在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朵拉”,跟蹤式的服務極大程度上幫助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品牌效應也省去了創業者開拓市場的精力、人力和資金。創業實訓營降低了創業路上的風險,實訓營的隊伍也在壯大中。咨詢電話:8819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