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濟南文化,就要提到這里的方言。本地人一張嘴就“冒”出來的“濟南腔”,時刻都帶著一股子濃濃的親切感。有人笑言,濟南話真“土得掉渣兒”,可只有這“土勁兒”,才能把這座城市的爽直、淳樸、熱情最直接地表達出來。透過這些“濟南腔調”,人們更會讀懂這座老城獨有的韻味。而開發、利用好這項省城特色獨具的“資源”,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本報記者 田可新
濟南話里“有講兒”
“在濟南,有一種拖延叫迂磨,有一種霸氣叫爾力,有一種說話叫啰啰,有一種寒暄叫干么起,有一種贊美叫杠賽來,有一種吹牛叫崩沒根,有一種計算叫目量;有一種昨天叫夜來;額頭就叫也啦蓋;膝蓋就叫哥啦拜;腋下就叫噶肢窩……”眼下,這樣一篇名為“濟南方言大全”的文章在網上熱傳,許多本地的“老濟南”看了后表示“讀著、琢磨著,真是親不夠”;外地的網友讀了則覺得“有趣、有味兒,很想認真學學”。
在濟南民俗專家張繼平看來,在全國各地地方話中,濟南話稱得上是最為豐富多彩的一大方言,“比如,說一個人得寸進尺,濟南話是‘跐著鼻子上臉’;言與某人的關系疏遠,濟南話說‘八竿子撥拉不著’;普通話‘什么時候’,濟南話只有倆字‘多咱’;‘什么’一詞在濟南話中更是常常被簡約成一個字‘么’……多么厚實、簡練、形象。此外,它還亦俗亦雅,步行稱‘步輦’,雅得有些‘浪漫’,可關系密切卻能說作‘掰不開腳丫子’,又是‘大俗’;它組詞還通俗新奇,‘海海的’怎能想到指的是極多;它表意還生動傳神,說某人油腔滑調是‘貧嘴呱嗒舌’,還管性格魯莽的人叫‘莽張飛’……”
張繼平還告訴記者,在現代濟南話中,依然保留著許多古漢語中的詞匯和語音,如宋代的“夜來(昨天)”,元代的“把兄弟(八拜兄弟)”“閃(留下、剩下)”,明代的“崴拉”、“倒達”、“仰擺”等等。而現在的濟南話中,也能見到許多少數民族語言的“影子”——比如稱贊某人某物,濟南人會說“杠賽來”,這個“賽”便源于蒙古語,滿語中的“關餉(發工資)”“磨蹭(拙鈍、拖延)”“撒么(四處看)”等等也被濟南方言吸收了進來……
聽聲也能品出文化韻味
“當哩個當,當哩個當,閑言碎語不多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即便在當下,多數省城本地人還是能把這段山東快書《武松打虎》用較為標準的濟南話說上這么一兩句。2月23日下午,記者在千佛山公園附近的社區小廣場見到了一位姓馬的曲藝愛好者。他操著一口純正的濟南腔,手中的鴛鴦板打得格外清脆,拉開架勢把故事講得時而緊張激烈、時而詼諧逗趣。一小段下來,老街坊們都聽得入了迷。
這位馬先生告訴記者,濟南方言這聲如洪鐘、擲地有聲的表達效果和坦誠相見、直爽熱忱的交流方式,正好能把山東快書語言節奏性強、剛柔相濟、輕松幽默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山東琴書,其北路琴書便是以濟南為中心,流行于魯西北地區,表演時用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濟南的方言俚語,曲調婉轉悠揚、淳樸自然,彰顯出濃濃的“家常感覺”;山東的地方戲呂劇,使用的語言便是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的濟南“官話”,再輔以流暢靈活、優美動聽的曲調,立刻使“魯”味兒鮮明,愈加強調了聲情并茂的演出效果……
濟南文史學者李耀曦曾做過相關研究,認為“南口曲藝”用濟南話表演的“甚多”,如山東琴書、梨花大鼓、山東快書、南口相聲、南口評書等,就濟南話語音特點而言,則以俏皮、詼詭、脆快最為見長,濟南話稱這樣的表演特點為“嘎咕”,“這也是濟南人直面生活、笑看人生的一種藝術。”
方言資源仍待巧開發
2月25日晚,改版后的方言劇《泉城人家》在濟南市鐵路文化宮全新亮相。該劇圍繞在大雜院生活了近70年的泉大娘失而復得的柜子層層鋪開,引出一連串亦莊亦諧、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展現了泉城濟南鄰里之間風雨相扶、守望相助的真情實感。要說這部劇的亮點,劇中呈現的原汁原味的濟南方言便是一個,憑借此,使全劇生活氣息濃郁、情感純樸真實、喜感強烈令人捧腹,人物個性個個鮮明……自打2004年初登舞臺以來,此劇一直廣受歡迎,曾兩次應邀進京演出,先后獲中國曲藝節優秀劇目獎、中國人口文化獎等。
據悉,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期間,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將在濟南和萊蕪兩市舉行,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等國內著名藝術院團的23臺劇目參演,《泉城人家》也入選其中。
許多專家和市民都認為,濟南的方言文化資源豐富,全社會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仍要對此做好精心的保護和有益的開發和利用。除了利用方言劇、電臺電視臺的相關方言欄目來傳承方言、傳播民俗知識外,也應加強對方言的搜集、整理、研究、保存等工作的力度。更有專家建議,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一座“濟南話博物館”或數據庫,結合光影效果,保護和收藏有關檔案資料,進行科學地整理加工并長期保存,以便深入研究,為濟南地方方言學術發展提供數據支持;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場所,特別是民俗演藝、展示場館等適當增加濟南話講解員或引導員,在濟南的地方特色旅游紀念品上,印刷有關“濟南話”的方言典故,甚至可以在中小學開設相關的“趣味選修課”等,讓更多的人能多一個角度認識濟南,能有興趣走進多姿多彩的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