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訊 記者劉素楠
1月19日下午,以“天使的微笑·希望的光芒”為主題的孤獨癥公益音樂會在京舉辦,來自北京及周邊地區的50多名孤獨癥青少年參加演出。這是首屆以孤獨癥兒童為演出主力的專場音樂會,由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及北京星希望孤獨癥康復中心聯合主辦。
為了籌備音樂會,自2012年9月份以來,近50個孤獨癥家庭每個周末都進行排演。星希望康復中心校長、一位孤獨癥孩子的母親告訴記者,為了將每個孩子安排到合適的節目,他們通過舞蹈課、音樂課、精細課、感統訓練課、游戲課等多種形式了解和掌握每個參演孩子的特點,之后再將孩子分別放在舞蹈、聲樂和樂器等小組,并請專業老師給予指導。
對話90后:小公益 爆發大能量
過去的2012年,更多的90后們走上公益舞臺,以實際行動“講述”他們有關公益的青春故事。與此同時,他們這段非同尋常的成長經歷被濃縮到一部專屬于90后的公益紀錄片中。與上一代人相比,片中這班90后公益團體有國際視野,創意新穎,青春朝氣,這些特點聚集成為90后的公益能量,一一被這部公益紀錄片所記載。
借用唱歌舞蹈表達不滿、利用蚯蚓養殖解決社區問題、融入商業模式改善藝術家生活狀況……很多90后的公益創想的確不同一般。“好的idea才能吸引大眾加入公益行列。”中大SIF E團隊做公益離不開創意創想。“為了公益而做的項目,不管什么模式,都需要創意。”他們把藝術家作品與生活化載體結合,生產藝術衍生產品,為藝術家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引起社會對藝術家人群的關注。
黑橙創意公社也是一個善于創意創想的公益團隊,他們用藝術的方式,比如唱歌、跳舞來吸引眼球,借此激發更多的人站出來從事公益事業。“如此溫柔,如此藝術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接受。”團隊成員祥子認為,富有創意的想法使他們更接近心中的公益目標。
創辦青草公益課堂的向芯曾在哈佛留學,她介紹,面向外來工子女舉辦公益課堂,就是借鑒了國外流行的服務性學習的公益方式。“我們就想通過各種各樣的互動課程,開拓他們的視野,引導他們對今后的人生軌跡進行一個全新的思考。”像向芯一樣,很多90后公益團體都善于利用他們擁有國際視野的優勢,在實踐公益的過程中把國內和國外的模式相融合。
90后因為年輕常會遭到“缺乏經驗”的質疑,廣外曙光公社的李曉東則認為年輕是一種優勢,反而經驗可以通過實踐積累。“90后公益團隊的優勢在于更懂得利用新媒體等各種宣傳途徑。”
《中國財富》雜志主編、南都公益周刊主編龍科對90后公益帶來的正能量很是贊賞。“其實公益是不分形態和方式的,有時候,溫和的態度,暖暖的微笑,關心的問候,都是一種公益,關鍵是用好的心態去面對。”他希望,90后能在實踐公益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成長和能力的提升。草根N G O微基金發起人梁樹新談到:“90后思想很活躍,不受條條框框限制,行動力很強,有很創新的想法和行動。”
項目負責人也談到,今年“肯德基對話90后”項目開展以來,無論是在紀錄片中、微博上,還是舉辦的公益分享上,無不呈現出90后公益團體正用各種的公益行動,潛移默化地推動著當代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