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初,當庫卡興致勃勃地來到中國時,他根本就不會想到,未來的這一年對他有多么艱難。
庫卡在中國的第一次帶隊亮相是在廣州。初到廣州,庫卡被廣州的寒冷天氣凍得哆哆嗦嗦,這是他來到中國后面臨的第一個障礙。
更大的考驗在隨后接踵而至:開局不錯的亞冠之旅在最后三輪慘敗,聯賽中的戰績也極為糟糕,外界質疑聲音不斷,甚至有解說員因為魯能戰績不佳而氣憤地表示,庫卡不下課,就不解說魯能的比賽。
庫卡的妻子生病了,魯能主場對陣上港的比賽前,庫卡還念叨著妻子的病情,結果那場比賽打成了3比3。可以說,在那個時刻,庫卡迎來了加盟魯能的最低谷:外部與內部的壓力,事業與家庭的不順,讓庫卡的心態不但沉重,甚至變得極為脆弱。
但如今,一切都過去了。“自始至終,沒有過更換庫卡的想法。”魯能俱樂部總經理劉宇這樣表示,“我們面臨著挑戰,但我們戰勝了自我。”球隊隊長,同時也算是“魯能傳統勢力”代表的韓鵬,也這樣講述了球隊和自己的心路歷程。原魯能隊長、如今身兼球員和副領隊雙重身份的劉金東也告訴記者:“最讓人高興的是我們堅持了下來。”
在2014賽季大幕已經落下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再來重新審視庫卡,講述那些圍繞庫卡發生的故事。實際上,我們審視的不僅僅是這一個巴西教練,更是在審視和探索足球文化、理念的碰撞與磨合之路。
庫卡的手機有一段視頻,他會放給相熟的人看,球員們在瘋狂的慶祝,他們把庫卡拋向了空中。“這是我,這是我。”庫卡指著視頻中自己起起伏伏的身影,像個孩子般說道。這一刻,庫卡臉上滿是笑容。
在奪冠的當晚,庫卡的臉上并不全是笑容,還有凝重和沉思。這場比賽,宛如魯能一個賽季的翻版,充滿坎坷,卻以喜悅收尾。在足協杯決賽后,庫卡說:“90分鐘的比賽,讓我感覺似乎老了一歲。”
如今的庫卡,已經返回了巴西,他將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喜悅,也回味苦澀和艱辛的歷程。
訓練前先讓隊員“蘇醒”
關于技戰術理念的沖突,庫卡和其他教練的不同其實早已經清晰顯現:庫卡崇尚防守和個人能力的展現,而一般來講,歐洲的教練更注重整體。不過,足球風格有著融合的趨勢,巴薩王朝的奠基者、前魯能主帥滕卡特的戰術和庫卡頗為相似,這一點是很多魯能球員親身感受到的:“兩個人其實很像,滕卡特失敗或許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年輕隊員的使用上步子邁得太大,而庫卡雖然重視年輕球員,但卻以有經驗的球員為核心。”
在這樣的外在表象面前,或許我們更應該從細節處著手,來分析這種沖突和碰撞。
以訓練為例,魯能功勛教練圖拔和庫卡不太一樣:圖拔時代,下午3點訓練,時間一到,所有的訓練都有條不紊地展開,跑圈,搶球,對抗,所有的人一臉的認真和投入;庫卡有的時候會和圖拔一樣,但更多的時候,他會讓球員自由活動十到二十分鐘,球員可以搶圈,可以拉伸,甚至可以站在一起聊聊天,在這個過程中,庫卡會找球員談話,或者和助教們討論。
“每個教練都不一樣,但庫卡和我們經歷的那些教練區別更大一些,像這種訓練前的放松,我們一開始也覺得庫卡隨意,不嚴謹,但后來又想,一般訓練前都是睡午覺,庫卡或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舉動讓隊員先‘蘇醒’過來。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球員踢球太沉重了,但巴西人不一樣,他們很享受足球,把踢球當成快樂的事情,這何嘗不是對我們的一個啟發呢。”一名球員這樣告訴記者。
確實,換一個角度,很多問題便不是問題,但這種角度的轉換,便是一個磨合的過程,一個經歷挫折的過程。
在剛剛來魯能的時候,庫卡并不是經常踢球,或許他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踢球,因為有太多的比賽,以及比賽所帶來的各種沖突,沖突伴隨的挫折感。但在下半個賽季,庫卡幾乎堅持每周踢一場比賽,隊友是教練組的巴西成員,和中國人踢球總講個人情世故,贏球之后放水給對手留點顏面不同,庫卡的團隊踢起球來很認真,經常打出大比分。這看出了庫卡的另一個特質:不愿意妥協。這個巴西人的身上有一股拗勁。在這一點上,感受最深的或許應該是魯能俱樂部,他堅持不懈地在不同的場合表達希望以他的方式組建球隊。